建筑施工的测量应用

建筑施工的测量应用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鲁班乐标为大家解答。

1工程测量的现状

1.1测量监控不到位任何一个机制的运行都离不开其他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工程测量通常需要社会与政府联合起来监控。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施工单位也可以投入资金组建属于自己的监控部门,经由三方联合监督,便可以给测量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然而计划虽好,实施计划时却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监控部门在竣工后的检测中更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却轻视了监控工程测量工作,也没有严格对测量仪器的精确度进行检验。哪里有不重视,哪里就蕴藏着危险。企业部门便趁机钻空子,不重视工程测量这个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影响测量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威胁到建筑的施工质量。1.2缺乏专业测量人员工程测量工作不像在室内工作,可以冬暖夏凉,测量工作人员面临着风吹与日晒,各种艰辛的工作环境都有可能遇到。因此纵然大学有相应的工程测量专业,但大多数毕业生在该岗位实习过后会由于环境的艰苦而离开。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极其缺乏专业的工程测量人员。在职的工作者多半是凭靠经验而不是专业技术在工作,企业着眼于盈利,对测量人员的培训做的不到位,没有配备专业人员来负责测量。这些都是隐形因素,造成工作的不准确和不及时,进而使得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对测量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认识,单走形式主义,便导致测量人员的形同虚设,一些不专业的在岗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不但无法好好的工作,而且可能损坏贵重的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和建筑的质量。

2工程测量的应用

2.1沉降观测为了给施工方案和后期建筑物的维护工作提供依据,在工程施工中和竣工以后都要进行沉降观测,而通常建筑物的面积都很大,此时设置合理的沉降观测点运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来监测就至关重要。观测点选择的位置应该稳定牢固,保证观测点可以长时间保存。另外要确保良好的观测环境,与建筑体的墙面或柱面要保持一定距离。一般埋设在外墙面高出清水面1m左右的位置。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荷重和形状等特点来选定观测点的位置与数量。运用固定仪器,固定方法,固定人员,固定水准点的四固定法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在观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沉降观测线路确定出来,然后编制切实可行的观测路线图,依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规划布置,选择稳定长久的沉降观测点或其他固定点作为临时的水准标志,使其组成环形路状。每次的观测都要根据设计好的路线来进行,提升初次测量精准度,并作为今后测量的根据。每层施工完毕后都要进行复测,重复至工程完工并且沉降趋于稳定为止。观测之后,要认真仔细地记录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并绘制曲线图或条形图来保存结果。最终在竣工后,验收工程的质量,确保能够达标。2.2测量放线放线测量是通过确定一根主轴线桩来测量各轴线焦点桩的方法。有三个步骤组成:第一个步骤是确定三个点的坐标,并检验选取的三个点是否可用;第二步,找一个可以看到所有测量地方的制高点作为引导线点;最后一步,打上木桩在地面上,并找出建筑物的外围轮廓线,依据图纸和实物的比例来摆放检测仪器以及其他附属物品。2.3施工控制网施工控制网遵循的具体原则是先主体后细部,第一级控制主要运用于放样建筑物的主要轴线,而第二级采用的加密网则用于细部放样。通常来说,对加密网的精确度控制要求要高于轴线网的要求。为了控制整个建筑区,应根据施工总平面图来确定方格网的布设形式,同时把建筑图上的各种建筑物和管线的位置考虑在内。与此同时,为了便于监测控制网的运用,要确保桩位的稳定性,各网点之间要通视良好,因为网点同时可以身兼高程控制点的职责。方格网的主轴线的位置应与总平面上所设计的主要建筑物的基本轴线相平行,并位于整个施工建筑场地的中部。依据附近的测量控制点,用适当的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来复核建筑方格网的主轴线,通过调整来定出主轴线,以进行复核、对照。导线测量方法或角度交汇法是最常用普遍的测量法。3.4墙体施工测量标高和轴线的控制是该部分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底层的楼板、住和墙的施工后,运用经纬仪和吊垂线法把地面轴线向上投测,并做好标记工作。投测时对距离有着很高的要求,不能随意的选定一个位置就开始头侧,测站与基础墙的距离应是楼房高度的一又二分之一倍。对于如何确定楼层的标高,通常采用从下向上的传递方法,运用皮数杆或者钢尺来投测。

3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革新,人们对建筑的构造与新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不能松懈。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测量内容和规模也在不断的复杂化,这就对测量的准确度和速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测量人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来进行工程测量工作。同时要注意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测量工作的安全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工程质量负责的态度来做好每一项测量工作,不松懈不急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