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鲁班乐标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200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百年诞辰。这位本世纪最早倡导民族现代建筑的中国建筑巨匠,在40年代就曾指出:“在中国古代建筑和最现代化的建筑之间有着某种基本的相似之处,但是,这两者能够结合起来吗?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体系能够使用这些新材料并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吗?可能性是有的。但这决不应是盲目的‘仿古’,而必须有所创新。”
让我们设计一座“梁亭”向这位先知型的大师致敬吧!并借此表达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思索。梁亭的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理念。
一、梁亭——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梁亭的造型抽象自中国传统建筑,表现了中国建筑的两大独特造型特征:“线的构成”和“大量且深远的悬挑”。
1、线的构成中国建筑因其所采用的古老的木构框架体系而表现出“框架性”的特征。而“线的构成”正是我们对于“框架性”特征在认识上的深化。
相信这是框架建筑最常见的处理——横竖构件在交接处不加区别、平平抹过,最终交织成大片的网格。而在中国建筑中,柱、梁、枋、檩、斗拱等等不同功用的构件被有意地加以区别,并从构造上明确地表达出这种区别,这样,建筑的“框架性”特征就被打碎成“线构成”了。加之,几乎所有中国建筑上的构件,都可以抽象成为大小、粗细、疏密不等的线条,这些线编织交结起来,就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造型审美习惯是非“体块”式的。其实,不光建筑,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等都表现出一种“线”文化的特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建筑,其所表现出的这种“线的构成”的特征是很自然的。木材本身就是线性的,垂直于木质纤维方向的受力性能要远优于沿木纹的方向。所以,线性地使用木材,就是自然、合理和经济有效的做法。只需将木材端部进行加工,装配成建筑物的框架,之后再用围护材料加以围护即可。如果试图用线性的木材体块式或面式地构成建筑物,将是费力不讨好的。而砖石的材料特性也决定其结构方式适于砌筑、垒叠,西方建筑表现出体块的特征也是很自然的。
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比如,它们的施工方式均为先架主梁,再架次梁,最后铺楼板的层层叠加的作业;构件之间都是一种物理式联接,即构件甲和乙在进行联接之后,仍然保有相对的独立性,甲仍是甲,乙仍是乙,还可以再拆开,再装配。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联接(浇注)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联接。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
在梁亭的设计中我们突出了“线的构成”:大红的中国风的钢框架(“四柱间”——中国建筑的基本单元),以透明玻璃作为围护(其上有4×8个圆洞阵列,不设门把手,是中国“槅扇门”的现代版),金属介质的折叠“扇面”作为顶面围护(其肌理和一折一折的边缘,是中国建筑屋顶的抽象)。刻意使结构和围护在形式、色彩、材质上区分开来,从而弱化了体与面的表现,并通过强调柱、梁、斜撑等构件的不同和节点交接关系的强化,凸显了中国建筑的“线的构成”特征。
2、大量且深远的悬挑只要将中国建筑与世界上其他各大建筑体系的造型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其他体系建筑所没有的“大量且深远的悬挑”,并由之产生整体风韵的“动势之美”。从实例来看,无论是单层的南禅寺大殿、双层的观音阁,还是多层的应县木塔,都可以在形式上予以抽象,即在某个简单的体块上作出层层悬挑的面;而这些面,有直有曲、有疏有密、有徐急的节奏。西方建筑并不具这种特征,它们比较容易抽象为清晰明确的体块或体块组合。西方建筑这种强调体块而无悬挑感的造型特征,实在也是受制于其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砖、石的材料特性:砖、石适于垒砌、发券,靠泥、灰浆进行粘合,不可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大悬挑。与此相比,木材进行悬挑则容易多了。当然,中国建筑这种“大量且深远的悬挑”,也是为了保护其下木结构和夯土墙不受自然风雨的侵害。
其实,时下普遍认同的能代表中国民族形式的“大屋顶”、“斗拱”等特征,正是与“悬挑”密切相关的。所谓“大屋顶”,正是一种“悬挑”;而“悬挑”却比“大屋顶”更抽象、更具概括性;它不仅可以涵盖“大屋顶”,也可以涵盖包括腰檐、平座等在内的一切悬挑的形式。而“斗拱”正是为了“悬挑”而设置的结构构件,它是悬挑的“因”。在新的材料和技术条件下,我们理应有新的悬挑结构,而不是采用现代的材料,照搬过去的形式。总而言之,“悬挑”这一形式要素的提取,既可涵盖上述所有造型概念,又因其更为抽象、概括和根本,在现代就更易与新的材料、结构型式相结合而更具生命力。
从此可以看到,梁亭与其所置身的古建筑环境在造型整体神韵上相合,表现了“线的构成”、“深远的悬挑”,同时表现了新悬挑结构的结构之美(四向钢结构斜撑支承悬挑梁,功能上起着与“斗拱”相似的作用,形式上也是“斗拱”的抽象)。再加上屋面材料自重引起的自然下沉曲线,使梁亭获得了与传统中国建筑完全相似的“动势之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造型境界。
二、梁亭——数字图书馆另外一个想法是希望梁亭成为一个小小的数字图书馆。
它的可收放的金属介质的“伞”式屋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梁亭与中央服务器和信息库联通的无线微波天线。亭内设有四台多媒体电脑,进亭者可通过它们上网查阅梁先生、营造学社及中国古建筑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就像电话亭、书报亭一样,梁亭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设置,以利于信息最大限度的传播和中国建筑影响的扩大和深入。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