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美国城市设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目前概况,介绍了著名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对城市设计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构想,并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教育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本文还对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研究和城市设计教育问题提出了粗略的看法。
林奇认为:严格地讲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应该是市区设计(City Design),它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或园林建筑学之间。市区设计不仅是用地规划、设计控制、公共空间建设,还包括更重要的方面,即:活动和特色计划、环境模式创造和促进环境教育和建设参与,因此它又涉及到法律、社会、经济和政治。他认为,市区设计不应仅仅限于建筑师或园林建筑师,应是一种公共教育。从事市区设计工作的人有两种类型:一是过程管理型;二是开发设计型。无论如何,市区设计应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课,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去搞设计。
他还指出:市区设计教育应偏重于规划方面,这是市区设计工作的基础。如规划过程、形体环境开发、设施布置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等等,设计师至少应该知道如何设计。
本着这一思想,林奇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系与城市规划研究系之间创建了“环境设计中心”(简称ED),“中心”的教师和学生主要来源于这两个系。
环境设计中心是二年的研究生计划,导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背景和兴趣拟定培养计划,决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林奇认为虽然教学可以用设计、讲课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然而最有效的方式则是非正式的、个人的,可能是在楼梯上或在大厅中。重要的条件是教师和学生要拥有同一个环境、同一项工作、共同讨论。因此,他对“环境设计中心”的空间组织提出了他的构想:“中心”应是一个公共场所,教师的办公室、研究室、学生的设计室、工作室以及休息室、讨论室都应包容在一个大的空间中,形成一个流动的、交往的空间,共同使用同一个入口。
在培养计划上,林奇认为市区设计师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 具备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敏捷的洞察力;
2 具备完整的市区设计的理论素质、技术能力和价值观;
3 具备交流、交往的能力,善于表达和学习。
此外,市区设计教育应同社会,特别是地方机构保持经常的联系,积极参与城市开发,使学生获取经验,增强现实观念。还应经常聘请从事实际工作的设计师来校讲学。
林奇还提出了二年制市区设计的教学计划,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1 持续不断的图示语言训练课。图式交流、绘制、观摩及设计分析。
2 实验和设计课。包括:a城市环境的分析与评价——包括感受、行为、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结构等;b总图规划——真实的计划、地段及顾主;c参与社区或区域设计;d市区设计本身。每个设计都要求学生做一项专题探讨。
3 相关课。a房地产经济;b微观环境;c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d城市交通工程;e城市绿化与生态;f工程的组织、指导和管理;g城市史及政治、社会和经济学。
4 市区设计讨论课。a市区设计实例研究;b用地和交通分析及规划;c分析与设计技术;d环境计划和评价;e环境质量的分析与管理;f市区设计的理论与历史。
四 MIT的城市设计教育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城市设计教育开始于七十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变化,但仍保持林奇的思想,主要三个方面:
1 探讨城市的物质形态和机能;
2 教师与学生广泛接触,共同参与“中心”的活动;
3 在环境设计的主题下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学生毕业后可分别得到建筑硕士规划硕士和建筑与规划双重硕士,也有少数学生攻读城市规划博士学位。至今还没有独立设置城市设计学位。
教学计划继承了重视对环境中人、自然、文化等因素的研究和探索的传统,然而所有的计划必须包括“城市设计概论”课,然后在导师指导下选课:
1 城市文化:研究城市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从地方文化中寻求环境的价值,确定保护及开发模式
2 城市结构:研究城市的空间、建筑和功能上的结构关系,并重视与城市文化的联系
3 开发规则:研究城市建设的公共标准、社会手段和机构的对策。
4 建设计划:从公私两方面研究环境变化的方向、预期成果及对环境的影响。
5 设计构想:研究在计划、规则、结构、文化等通盘考虑下的城市场所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和风格上。
第1、2研究方向强调分析技巧;第4、5研究方向强调综合技巧;第3研究方向则强调把设想转变为现实的方法。
除了计划内的教学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环境设计中心”每周一次的“论坛”(Forum) “中心”的成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愿主持,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中心议题,如:“旧金山的城市设计评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设计教学比较”等等。有时请一位或几位对该中心议题研究较多的相关人士做主题发言,然后是讨论,更多的是以鸡尾酒会的形式进行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流。
该学院“中心”的三门主要课:
1 城市设计概论主要介绍城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建筑和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打基础。它分为三个部分:
a 什么是城市——城市形式以及影响城市形式的因素,诸如功能、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等。以波士顿为例研究并与其它城市比较。
b 谁是城市设计师——研究影响城市发展、开发和设计的城市法规及其制定,讨论城市设计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c 城市设计的发展一城市设计实例分析。
教学方式以讲课为主,并有阶段性的作业及讨论。最后还请一些从事某项城市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举办讲座及讨论。
2 城市设计实施战略讲授内容有:
a 政府部门参与城市设计的意义以及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b 城市设计的方针、政策和实施策略;
c 城市设计战略的由来及发展;
d 当今城市设计战略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及前景预测。
这门课的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因此安排有三位教师共同讲授,他们具有不同的学历、经历,甚至某些学术观点。每次课以其中一人为主,经常会有教师之间引起讨论和争论,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3 城市设计课(Studio)
城市设计课一般是针对特定城市环境提出不同时期的开发战略,在设计中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最后每人还要有自己的设计方案或设计导引。举例说明:
设计题目:“郊区城市村的未来”,地点在波士顿地区的两个郊区小镇。设计教学分三个阶段:
a 意象方案。基于对实际地段的考察及城市设计理论的学习,每个人都对未来郊区城市村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畅想。一般是概念性的、富有幻想性的设想。
b 模式分析。这个阶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调查的资料变成三到四种分析模式。既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也有助于从分析中得出自己的构想,同时也使该区的使用者得到启发,认识到自己在开发建设中的能力和义务。
c 个人设计。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如商业带、步行区、办公区和居住区等等进行较深入设计,提出设计方案或设计导引。
选修设计课的学生还可根据自已研究方向做两种选择:一是只参加前两个阶段;二是参加设计的全过程,他们将分别得到不同的学分。
在设计课的每一阶段都有与设计相关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主讲人有时是指导教师,有时是政府官员和使用者的代表,还有相关课程的教师。
四 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建设体系,它包容了城市建设的所有学科,只是各学科间的发展存在某些不平衡而已。这一体系与国外的城市建设体系迥然不同或不尽相同,相关学科也并非一一对应的。若把国外某一学科的概念(如城市设计)生硬地加到我们的体系中来,势必会造成各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
近几年,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不断被引入我国,且有方兴未艾之势。它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城市建设各学科间相互关系及中外城市建设体系的比较研究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将是我国城市建设各学科的确立、研究和教育的前提,城市设计学科也是如此。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城市设计是不断发展的学科,这并非由于它的历史不长,而是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一一人和社会一一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当前的城市设计教育应重视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论进行传授,而不仅仅是城市设计本身。
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城市设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目前概况,介绍了著名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对城市设计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构想,并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教育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本文还对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研究和城市设计教育问题提出了粗略的看法。
关键词: 城市设计 教育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以沟通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两门学科为主线,通过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许多相关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二维与三维、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私人与公共等一系列矛盾,其目的是提高城市的形体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因此城市设计也可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在实践上并不能作为与建筑、风景建筑及城市规划截然分开的一种设计。从成果看,最好将它作为前二者的一部分来实践;从程序看,则可作为后者的一部分”。[杰拉尔德。克莱恩(Gerald Crane):《城市设计的实践》
城市设计教育在城市设计学科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率先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认识这一学科的必要件,并为这一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做了许多超前件工作。可以肯定,它还将左右着这一学科的发展。
同欧洲相比,美国的城市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极快,特别是近几年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建树颇多,因此,了解美国的城市设计教育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这一学科会有所裨益。
一 发展过程
在美国,率先倡导城市设计,并把它纳入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应是伊利尔。沙里宁1934 年,他针对当时流行的城市规划多限于肤浅的二维平面,很少顾及有机的三维空间的状况,在密执安州匤溪艺术学院(Crambrook Academy of Art)创立了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并培养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生,力图通过城市设计教育把建筑与城市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沙里宁的城市设计教育思想在他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书中已表达得非常明确:“一定要把城市设计精神灌输到每个设计题目中去,让每一名学生学习,……在城市集镇或乡村中,每一幢房屋都必然是其所在物质及精神环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应按这样的认识来研究和设计房屋……,必须以这种精神来从事教育。”虽然沙里宁的这一创举未能得到及时的延续和发展,却为以后崛起的城市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
五十年代,在对城市中心区的改造更新过程中,城市设计学科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195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全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城市设计课,1965年又实行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双重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恢复城市设计教育计划的大学。
六十年代初期,又有哈佛大学等许多高等学校明确把城市设计列为建筑学的研究生课程。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和职业才逐渐走向独立,成了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学科,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也认识到了城市设计在改进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性,开始在这一学科的研究和教育方面增加投资:几个大基金会也开始积极支持这一学科的研究,包括:建立教育计划研究;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学生奖学金等等。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全美已有70多家高等学校开设了城市设计课程,有的大学还把城市设计列为人文学科,使它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但是,由于理论的不成熟,教学计划不尽一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素质、水平和能力方面相差悬殊。联邦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及时颁布了城市设计教育十二条标准:
1 必须是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2 必须是建筑院校的一部分或直接与建筑院校有关的独立实体;
3 必须与学校的建筑学、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的硕士学位计划紧密配合;
4 受教育者必须已得到建筑学职业学位或相应的学位;
5 教学人员必须受过专门的城市设计教育,而不只是受过建筑学、园林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教育;
6 必须由合格的城市设计师来制定教学计划,并直接参与教学工作;
7 至少有一名其它专业人员参与城市设计教学工作;
8 教学人员应有在校外进行城市设计实践的机会,如咨询、参与或在政府机构任职;
9 课程设置应结合城市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10 教学人员必须有正在进行并有学生参加的科研项目;
11 教学过程必须与地方政府的工作配合和合作;
12 教学环境应在城市市区。
这十二条标准的颁布,为城市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必须遵循的规范。从此,城市设计教育开始走向正规。
二 概况
美国城市设计的教学计划多种多样。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偏重理论分析,一般是基于对城市环境的过去、现状的研究和评论,对环境的未来提出设想。这类教学反映着较强的“乌托邦”色彩,且大多是对现状环境的批评或间接的批评。有的则侧重务实,强调学以致用,一般是与社会各部门合作,直接为社会服务或参与开发过程,特别是对本地环境的改造。后者是美国城市设计教育的主体,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
教育机构的设置由于学校的历史、体制及师资的不同情况,大体有三种模式。
在培养计划上则有如下五类:A建筑学硕士重点在城市设计;B城市规划硕士重点在城市设计;C园林建筑学硕士重点在城市设计:D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联合培养计划可获双重硕士学位;E独立的城市设计或环境设计硕士学位。有的学校只提供一种培养计划,更多的学校是多种计划并存。如麻省理工学院就设有A、B类计划,宾夕法尼亚大学设有A、B、D类计划。每一计划的目标和学制及课程重点也有所不同。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A类计划的目标是“使建筑师从城市环境角度审视个体建筑”。一般三个学期,以做设计为主,少量理论课和讨论课。B类计划的目标是“使规划师能有效地进行城市设计分析和实施管理‘。一般要求,四个学期,课程有城市规划理论,设计方法、城市经济等等。D类计划则是”为了培养城市建设管理、咨询、研究和教育方面的人才“,时间也较长,一般五个学期以上。
除了多种多样的培养计划外,每一计划本身很灵活,只有少量必修课,大量的是选修课,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单独培养计划。各院校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大规模的、复杂的城市设计问题的能力,使其有效地参加城市的开发过程。一般来说,需要进行以下七个方面的训练:
1 组织和管理规划设计过程的能力;
2 环境分析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计划与设计目标的能力;
3 精心计划、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
4 方案创造或指导方案创造的能力;
5 方案的比较、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6 城市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
7 交流、交往的能力。
课程设置有三个方面:
1 入门课城市设计概论、法律、房地产经济、城市建设管理、政治、社会学和城市交通等等。
2 设计课:这是城市设计的核心课,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也较大。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保持着建筑专业三度空间设计的优点,缺乏系统建筑设计教育的学生还要在设计上补课。但设计产品不一定是终端型的,多数是为制定再开发战略和决策提供依据。典型的题目有:建筑综合体、新城规划、城市更新、中心区改造、系统设计等等。
3 实例研究和实习:主要是取得实践经验。几乎所有学校都利用所在城市的有利条件,与城市有关部门合作,对城市进行不同范围和专题的实例研究。如麻省理工学院以波士顿为研究对象,宾夕法尼亚大学则以费城、赖斯大学以休士敦等等。有的学校如纽约市立大学“强调以实务经验取代模拟练习,学生需用一半时间花在市政府或其它事务所工作”。
城市设计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取得第一职业学位(建筑、园林和规划)的学生,学制1—3年不等,修完后授予相应学位。当然有的学校在本科生中也开设城市设计课,但一般是高年级的选修课,属概论性质。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在本科生的设计题目中都贯穿着城市设计的思想。
三 林奇的观点
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原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教授,曾就学和工作于耶鲁大学、Rensselear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莱特的塔里埃森事务所等。
林奇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规划理论家,而且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中致力于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实践和教育,论著很多。其中1960年出版的《城市形象》一书,已再版了十六次,至今仍是世界上许多学校城市设计课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美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林奇认为:严格地讲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应该是市区设计(City Design),它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或园林建筑学之间。市区设计不仅是用地规划、设计控制、公共空间建设,还包括更重要的方面,即:活动和特色计划、环境模式创造和促进环境教育和建设参与,因此它又涉及到法律、社会、经济和政治。他认为,市区设计不应仅仅限于建筑师或园林建筑师,应是一种公共教育。从事市区设计工作的人有两种类型:一是过程管理型;二是开发设计型。无论如何,市区设计应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课,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去搞设计。
他还指出:市区设计教育应偏重于规划方面,这是市区设计工作的基础。如规划过程、形体环境开发、设施布置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等等,设计师至少应该知道如何设计。
本着这一思想,林奇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系与城市规划研究系之间创建了“环境设计中心”(简称ED),“中心”的教师和学生主要来源于这两个系。
环境设计中心是二年的研究生计划,导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背景和兴趣拟定培养计划,决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林奇认为虽然教学可以用设计、讲课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然而最有效的方式则是非正式的、个人的,可能是在楼梯上或在大厅中。重要的条件是教师和学生要拥有同一个环境、同一项工作、共同讨论。因此,他对“环境设计中心”的空间组织提出了他的构想:“中心”应是一个公共场所,教师的办公室、研究室、学生的设计室、工作室以及休息室、讨论室都应包容在一个大的空间中,形成一个流动的、交往的空间,共同使用同一个入口。
在培养计划上,林奇认为市区设计师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 具备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敏捷的洞察力;
2 具备完整的市区设计的理论素质、技术能力和价值观;
3 具备交流、交往的能力,善于表达和学习。
此外,市区设计教育应同社会,特别是地方机构保持经常的联系,积极参与城市开发,使学生获取经验,增强现实观念。还应经常聘请从事实际工作的设计师来校讲学。
林奇还提出了二年制市区设计的教学计划,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1 持续不断的图示语言训练课。图式交流、绘制、观摩及设计分析。
2 实验和设计课。包括:a城市环境的分析与评价——包括感受、行为、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结构等;b总图规划——真实的计划、地段及顾主;c参与社区或区域设计;d市区设计本身。每个设计都要求学生做一项专题探讨。
3 相关课。a房地产经济;b微观环境;c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d城市交通工程;e城市绿化与生态;f工程的组织、指导和管理;g城市史及政治、社会和经济学。
4 市区设计讨论课。a市区设计实例研究;b用地和交通分析及规划;c分析与设计技术;d环境计划和评价;e环境质量的分析与管理;f市区设计的理论与历史。
四 MIT的城市设计教育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城市设计教育开始于七十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变化,但仍保持林奇的思想,主要三个方面:
1 探讨城市的物质形态和机能;
2 教师与学生广泛接触,共同参与“中心”的活动;
3 在环境设计的主题下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学生毕业后可分别得到建筑硕士规划硕士和建筑与规划双重硕士,也有少数学生攻读城市规划博士学位。至今还没有独立设置城市设计学位。
教学计划继承了重视对环境中人、自然、文化等因素的研究和探索的传统,然而所有的计划必须包括“城市设计概论”课,然后在导师指导下选课:
1 城市文化:研究城市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从地方文化中寻求环境的价值,确定保护及开发模式
2 城市结构:研究城市的空间、建筑和功能上的结构关系,并重视与城市文化的联系
3 开发规则:研究城市建设的公共标准、社会手段和机构的对策。
4 建设计划:从公私两方面研究环境变化的方向、预期成果及对环境的影响。
5 设计构想:研究在计划、规则、结构、文化等通盘考虑下的城市场所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和风格上。
第1、2研究方向强调分析技巧;第4、5研究方向强调综合技巧;第3研究方向则强调把设想转变为现实的方法。
除了计划内的教学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环境设计中心”每周一次的“论坛”(Forum) “中心”的成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愿主持,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中心议题,如:“旧金山的城市设计评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设计教学比较”等等。有时请一位或几位对该中心议题研究较多的相关人士做主题发言,然后是讨论,更多的是以鸡尾酒会的形式进行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流。
该学院“中心”的三门主要课:
1 城市设计概论主要介绍城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建筑和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打基础。它分为三个部分:
a 什么是城市——城市形式以及影响城市形式的因素,诸如功能、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等。以波士顿为例研究并与其它城市比较。
b 谁是城市设计师——研究影响城市发展、开发和设计的城市法规及其制定,讨论城市设计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c 城市设计的发展一城市设计实例分析。
教学方式以讲课为主,并有阶段性的作业及讨论。最后还请一些从事某项城市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举办讲座及讨论。
2 城市设计实施战略讲授内容有:
a 政府部门参与城市设计的意义以及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b 城市设计的方针、政策和实施策略;
c 城市设计战略的由来及发展;
d 当今城市设计战略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及前景预测。
这门课的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因此安排有三位教师共同讲授,他们具有不同的学历、经历,甚至某些学术观点。每次课以其中一人为主,经常会有教师之间引起讨论和争论,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3 城市设计课(Studio)
城市设计课一般是针对特定城市环境提出不同时期的开发战略,在设计中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最后每人还要有自己的设计方案或设计导引。举例说明:
设计题目:“郊区城市村的未来”,地点在波士顿地区的两个郊区小镇。设计教学分三个阶段:
a 意象方案。基于对实际地段的考察及城市设计理论的学习,每个人都对未来郊区城市村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畅想。一般是概念性的、富有幻想性的设想。
b 模式分析。这个阶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调查的资料变成三到四种分析模式。既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也有助于从分析中得出自己的构想,同时也使该区的使用者得到启发,认识到自己在开发建设中的能力和义务。
c 个人设计。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如商业带、步行区、办公区和居住区等等进行较深入设计,提出设计方案或设计导引。
选修设计课的学生还可根据自已研究方向做两种选择:一是只参加前两个阶段;二是参加设计的全过程,他们将分别得到不同的学分。
在设计课的每一阶段都有与设计相关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主讲人有时是指导教师,有时是政府官员和使用者的代表,还有相关课程的教师。
四 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建设体系,它包容了城市建设的所有学科,只是各学科间的发展存在某些不平衡而已。这一体系与国外的城市建设体系迥然不同或不尽相同,相关学科也并非一一对应的。若把国外某一学科的概念(如城市设计)生硬地加到我们的体系中来,势必会造成各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
近几年,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不断被引入我国,且有方兴未艾之势。它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城市建设各学科间相互关系及中外城市建设体系的比较研究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将是我国城市建设各学科的确立、研究和教育的前提,城市设计学科也是如此。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城市设计是不断发展的学科,这并非由于它的历史不长,而是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一一人和社会一一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当前的城市设计教育应重视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论进行传授,而不仅仅是城市设计本身。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