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形成属于时间比较长的一个过程,地域文化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变化,然而在一定阶段内有表现出相对稳定特点。对于窑居建筑而言,其在其形式构造与空间组合方面均表现出传统区域窑居艺术特色以及独特魅力。在窑居建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与大自然进行融合,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风貌得以充分保持,属于以大地为根本的建筑中的典型代表。这种原生态文化艺术形式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具有重大生态意义。
一、中原窑洞的历史根源
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近年考古学者在陕北吴堡县发现了两座“石头城”,经研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这其中就有窑洞式建筑房址七十多处。对于窑洞民居而言,其是在史前文化时期的穴居以及半穴居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以穴居居住形式为起源。在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时,在挖掘人工洞穴方面,人类已经具备一定相关技能,在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有十分成熟的建窑技术,而等到到了隋唐时期,一些出现的黄土窑洞,已经被当作官府粮仓使用。在发展到元明清时期,传统古建在我国已经发展到顶峰时期,并且有着越来越成熟的建筑材料以及形式,在发展到元代时期时,一些“砖石窑洞”已经出现门用圆形劵情况,有些甚至全部用砖劵。
二、中原窑洞的建造类型及特点
依据建造材料不同,大体上可将窑洞分为三种,即土窑洞、石窑洞以及砖窑洞。其中,土窑洞主要就是人们通过对黄土特性进行利用,挖洞造室而修建成。对于这类土窑而言,通常都没有规定进深,然而对于窑洞顶部而言,其通常高度为3m,底部宽度通常为3m,其上部呈现为拱形。另外,有些窑洞在土窑洞基础上以石头或青砖对窑洞口部进行包砌,在室内大部分以用青砖进行铺地,对于墙面下部以青砖进行砌筑,这类窑洞被称为称为石窑或砖窑。根据建筑布局以及结构形式而言,窑洞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靠崖式、下沉式以及独立式三种。
对于中原窑洞式民居而言,其类型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即靠崖式窑洞以及下沉式窑洞。对于靠崖式窑洞而言,沿沟式窑洞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此外,也会出现明锢窑洞,另外,有些形态比较特殊的窑洞民居也已经出现,比如前房后窑以及前锢后窑等形式。就布局而言,这些形式虽然比较散落,但是对于这种聚落形态而言,其具备自身特有秩序,在很多方面均表现出较明显优势,比如防御外敌与遮蔽风沙,另外还有保持室内恒温以及节约耕地等,并且造价也比较低,能够使得对环境所造成破坏大大减小,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融合,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
对于靠山式窑洞而言,其所指的就是在土坡或者山崖上对洞穴进行横向挖掘而形成窑洞。这种形式窑洞与山崖靠近,其门窗所在平面和山的表面之间为齐平关系,在窑洞之前有比较开阔平地,可将其当作庭院以及出入通道。另外,在靠崖式窑洞中还包括一种沿沟窑洞,这种窑洞的开挖通常选择沿冲沟两岸崖壁上部的黄土层中,另外也可就地采石,从而进行箍石拱窑洞,大部分情况下,砌石部位都仅仅选择窑脸与前部,对于其纵深部而言,所利用的仍旧为黄土崖,通常将其称作结口窑洞。
对于这种窑洞而言,虽然其沟谷相对较窄,同时在外部空间的开阔度方面也不如靠山式窑洞,但是可以避风沙,太阳辐射较弱,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对于下沉式窑院而言,其也被称为天井院,这种窑洞位置在地面之下,对于下沉式窑院而言,其形式相对而言比较灵活,不但可选择完整拱劵形式,在院落内预留面积缺乏情况下,可单独挖开挖半个拱形窑洞,或者开挖多半个拱形窑洞。通常情况下,都需要碾平压光窑顶,从而使公共空间得以形成。但为防止雨水侵透,窑顶平地塌陷,需半年一次覆土夯实。由于山坡、河谷的基岩外露、采石方便,人们通过石料的运用,对石拱窑洞进行建造。
这主要是由于对于其结构体系而言,承重部位为砖拱或石拱,可不必利用山崖,可使独立式窑洞得以形成,也叫作“明锢窑”,其实质为经过覆土之后而得到的拱形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所选择的主要为天然材料,比如土、石以及木等。窑洞的冬暖夏凉,隔音性强等特点全部在明锢窑中有所体现。明锢窑的侧面和后面可以独立建造也可依靠山崖。明锢窑可单层出现,也可以在窑顶建造房屋等。
三、中原文化对窑洞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而出现的产物,其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社会文化载体,其体现人类文明过程中的进程,是对人类文明的记录。对于建筑文化而言,其价值就是真实表现出社会生活模式、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情趣。在地理环境、社会条件以及人文思想等相关因素影响下,在世界各地有不同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形成,这些建筑丰富多彩,并且形式各异,由于建筑所具备的独特文化承载作用,其能够较好体现出一定时空范围之内以及一定地域文化之内历史演变过程,从而使不同特色地方建筑得以形成。
中原窑洞民居是在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下而出现的产物。首先,窑洞建筑在选择样式、结构形式以及类型方面均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其次,窑洞的设计挖掘是由人执行的,所以,其不同思想观念在民居建筑上均会有所体现。中原窑洞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中轴对称、规模严整的平面布局方式,从空间形态上强调风水观念及儒学礼制的“五行方位”“尊卑有序”等传统登记思想。
四、中原窑洞的保护价值与文化传承
中原窑洞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历史财富。根据这些文化遗产,人们能够对特定时期内人类历史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生产发展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另外还包括道德习俗以及思想禁忌等方面内容。通过对中原地区窑洞民居保护及研究,对于发现以及挖掘中原地区特殊历史及风土人情与相关民俗习惯十分有利。
对中原窑洞民居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能够对中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更好保护、继承以及发扬,其通过技术手段阐释历史文明,对于其文化内涵能够以物质形态来表达。就传统民居建筑来说,其具备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建筑文化而言,其根本就是特色与内涵,另外还包括民族与个性,其基础为地域传统文化继承,还有建筑特色,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设计,进而保证传统文化能够广泛流传。
在建筑文化方面,传统窑洞民居属于宝贵遗产,其构成形态中包括利用生土、节约资源以及保持生态环境与农化乡土特色等相关内容。人们对中原传统窑洞民居进行研究,不但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发掘,更是力图从中找出在科学研究以及合理利用方面存在的价值,在积极继承文化遗产基础上,在现代现代窑居村落建设方面,利用当前科技手段、“生态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等相关理念,从而对乡土建筑形象与文化特质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新型窑洞民居建筑体系,并且不断进行完善。
以上谈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由鲁班乐标搜集整理,更多关于“谈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鲁班乐标行业栏目。“一点鲁班乐标,中标很轻松”。查询建筑企业信息,请登陆鲁班乐标、鲁班乐标或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