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居建筑

台湾民居建筑:在台湾,有85%的人口是千百年来陆续渡海赴台垦拓发展的大陆人,而在这些人口中,又有85%是闽南人。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些大陆移民背井离乡,渡海求生存,将家乡的民俗与乡情、文化与理念随身携带,并在新的居住地表现出来。

台湾早期的开发异常艰苦,但随着他们的开发有了收获,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规模的扩展,改善居住条件就成了当务之急。于是,他们自家乡聘请了工匠,甚至从家乡购买石材木料运至台湾,按照家乡的传统房屋形式建起了一座座屋厝。移民们在台湾建造自己家乡的传统民居,既是为了排遣“移民他乡为异客,日日愁肠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也是为了尊重自己的祖先和传统的文化。

因为闽南人居多,所以在台湾的传统民居中以闽南传统民居风格为主要特色。就这样,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随着早期赴台移民移植到了台湾。

总体上说,闽南的传统民居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对称的布局。闽南民居都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二)民居外部材料多以红砖、白石构筑,内部材料多用木质构架。(三)长于雕刻。无论是石雕、砖雕还是木雕,都能在民宅的各处部位见到。(四)丰富生动的屋顶轮廊。闽南民居的屋顶呈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轮廊,屋脊成燕尾式的飞翘,交错叠映,最能体现闽南民居鲜明独特的民居风格。台湾的传统民居大都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尤其是屋顶舒展高翘飞扬的屋脊,更是与闽南传统民居毫无二致,许多典型的传统民居,例如台北陈氏祖宅、大溪李姓祖屋、麻豆林氏住宅等,都完好地表现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

然而,闽南的传统民居建筑是隶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它是在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理念、群组布局、结构形态等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又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因此,台湾的传统民居建筑实际上是秉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同时保持和发扬了闽南传统民居的鲜明特色,将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与闽南传统民居特点最完美地结合和表现出来。

中国传统的建筑观念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是一切生命源泉之所在,虽然它的外表是静态的,但是内部却有运行不辍的理念,建筑位居其上,自然会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

台湾的传统民居很好地继续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思想内容,从选址之初就注意因山因水决定其坐落和朝向,将自然山川与建筑空间相互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上精心设计,精心营造,使整体建筑达到理想的模式并具有鲜明的特色。比较著名的如台北士林芝山岩杨宅,芦州的李宅,台北的林安泰古厝等,其中淡水忠寮的李宅更是精美地表现了上述特点。

台湾的传统建筑中,有相当多的是四合院的建筑结构,以中厅为轴线,左右对称地建有左、右厢房(在台湾厢房称为护龙),加上门屋组成四合院(在台湾称为院落)。所有房舍的正面均朝向中厅,还有些家庭庞大,人口较多或家族资产丰厚者,在基本四合院的基础上采用纵深递进或左右递增护龙的方法,扩大其住宅,形成“日”字型、“目”字型或“回”字型的四合院群落。如竹山林氏敦本堂等是平面为“口”字型的“二进一院”式标准四合院;台北板桥林宅以三落大厝为平面,是“日”字型的“三进二院”式四合院;雾峰林宅景熏楼则是以“目”字型为平面的“四进三院”四合院。还有一些传统民居是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形成“回”字型平面的双重四合院,雾峰林宅宫保第就是这样结构的四合院。

其实,在台湾的传统民居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居,其结构并非四合院,而是分别形成平面上呈“一”字型、“L”字型或“冂”字型的建筑形式。其中“一”字型俗称“一条龙”式建筑,其小型的为三开间,其次是五间,最后是七间;“L”字型的住宅则被称为“单伸手”,即在厅堂的左侧兴建厢房;“冂”型住宅也称“三合院”,三合院与四合院相似,已具有了伦理位序的尊卑之分,当家庭结构改变、人员增加时,常采用在厢房外增添护龙,或以大三合院套小三合院的方式,来扩大住宅面积。比较有名的如彰化永清陈厝余三馆即为三合院的制式,而彰化马兴益源大厝的主体部分就是大三合院套小三合院的组合。还有如桃源大溪的李宅,则为前是三合院后是四合院的独特组合。

与祖国大陆的情况相仿,由于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在台湾的城市里已经很少能看到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了。但是在广大的乡村,仍可看到许多的传统民居,其中不少古老的传统民居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留,还可以看到许多新的民居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建造的。传统的闽南特色的民宅在台湾得到了保留,这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台湾人民怀根念祖的情怀写照。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台湾民居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