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0 引 言校园是接受教育和从事研究的场所,环境空间的使用者是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共同体。以使用后评价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法分析校园环境空间与校园使用者的相互作用,探讨整合和完善校园环境空间的设计理念和途径。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Evaluation)是对建筑及其环境在其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严格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需求使用后评价通过对建筑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建筑的实际效益与相关效益标准进行比较并提出反馈意见,作为改进建筑设计及后期投资建设的可靠依据[1-2]。1 实例选择与研究方法扬州大学某校区包括水利、建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个工科类学院,各学院背景相似,校区基础现状较好,调研和分析的差异性较小。将扬州大学某校园环境空间按功能分为:Y1教学区、Y2生活区、Y3运动区等3个区域(图1)。对每个区域分别进行评价。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探索不同区域组间的评价差别和评价因素间的规律。2 使用后评价分析质化评价方法采用深度晤谈法,量化评价方法采用量表和标准化问卷。质化评价的优势在于研究的创造性,自然、灵活、有利于发现问题。量化评价的优势可精确分析评价指标的内在关系,结果准确而客观,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相对的研究将更加科学[4]。2.1 层次分析法首先,构架校园环境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发出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达92%。获得影响校园环境空间的评价指标因素(表1),指标体系确定以后,由于各指标之间的量纲不统一,没有可比性,为此,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量化其分级。对非常好到很差5个选项分别赋分值1,2,3,4,5[5],在SPSS中做因子分析,得到的数据为各变量对公因子的得分系数,将其标准化即为该因素对评价对象的权重(表2)。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的表示。以上分析结果:T2交通停车是共性的影响因子,T4可达性在教学区和生活区,T1功能布局在运动区较重要。经计算,12个因子加权得分的平均值是0-54509。其中,T3绿化景观在教学区,T2交通停车在生活区和运动区的等几方面的评价较差(得分大于0-5844)。但这两个分值不能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因为各因素对总评价目标的重要性有差别,故不能将总权重和平均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它们只能代表某种趋势[5]。2.2 相关性分析依据上述分析,对Y1与T3,Y2与T2,Y3与T1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是对多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进行分析。当X与Y都符合正态分布,且又有ρ=0的条件下,采用t检验来确定r的显著性。一般如果r的绝对值大于0-8,则认为两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果r的绝对值小于0-3,则认为两变量之间具有较弱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表3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α=0-01下,取相关系数大于0-98,即X2建筑密度与X7绿化布局、X5自行车停放与X10建筑外环境、X1位置布局与X9植被品种线性相关关系显著,属强正相关关系,联系比较紧密。X7绿化布局与X9植被品种、X4交通便捷与X9植被品种为弱负相关关系,表明其一变量增加,导致另一变量减少,说明两个因子相关但非唯一因素。因此,教学区X2建筑密度与X7绿化布局、生活区X5自行车停放与X10建筑外环境、运动区X1位置布局与X9植被品种相关性较高,进一步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变量分在同一类中,每一区域内的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本质的影响因子,从而将原观测变量表示为新影响因子的线性组合。根据因子相关系数得分,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在教学区各因子的相关性呈非线性关系,分布均匀,其中X2建筑密度与X7绿化布局的相关性较高,对T3绿化景观的影响较大;在生活区各因子相关性呈点状分布,筛选掉弱负相关关系的X9植被品种。X4交通便捷与X5自行车停放对T2交通停车的影响较大;运动区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且各因子呈线性关系,X1位置布局和X2运动场的密度对T1功能布局的影响较大。2.3 主成分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X1位置布局、X2建筑(运动场)密度、X4交通便捷、X5自行车停放、X7绿化布局、X10建筑外环境等6个因子在整个校园环境空间12个因子中为主要影响因素。对这6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简化观测系统,用较少的变量来代替上述6个变量,而这几个变量可以反映原来6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从表4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是由X1位置布局、X2建筑(运动场)密度、X4交通便捷、X5自行车停放、X7绿化布局、X10建筑外环境确定的,教学区相关矩阵有两个最大特征根:它们分别解释总方差的81-106%和12-388%,一起解释总方差的93-494%(累计贡献率),这说明前两个主成分X7绿化布局和X10建筑外环境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且它们与主成分F1有着更强的相关系数,表明这两个主成分来评价T3绿化景观具有93-494%的可靠性。在生活区,由于第一主成分F1在评价中占到75-071%的比重,第二主成分F2占到16-509%的比重,各因子相关性呈点状分布,因此,X5自行车停放在生活区T2交通停车方面贡献率所占比重为75-071%,X1位置布局所占比重为16-509%。运动区X1位置布局方差贡献率最大为83-606%,即X1位置布局在运动区的T1功能布局起主导作用。3 结论与建议综上统计分析表明,在扬州大学某校区环境空间要素中,可达性被赋予较大的权重,交通停车与使用者之间的关联方面的评价较差,绿化景观在环境空间变量中贡献率最大,说明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期望较高。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在教学区绿化布局和建筑外环境是解决绿化景观方面问题的关键,自行车停放在生活区是处理交通停车方面问题的重点,而调整位置布局是改善运动区功能问题的主要方法。因此,针对教学区中心广场绿化布局及建筑外部环境空间进行重塑研究;生活区重点解决自行车停放并调整运动区功能布局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如图2所示将教学区中心广场与南面绿地整合,内部为开放外向的多层次下沉广场,既满足交通枢纽的需求,又满足使用者交往和休闲的需求。其次,将两栋教学楼东侧加建两层连廊,将老建筑东西两侧的环境空间联系起来,此构筑物作为改造后的中心广场独特的建筑外环境。在学生宿舍之间增设生活广场。将条状的学生宿舍楼整合为宿舍组团,形成合院式空间结构,将院落底层改造用做学生停车空间及活动室,庭院则作为室外延伸的环境空间,营造温馨亲和的学习生活交流场所。调整运动区的功能布局,将原非标准运动场位置改建为学术交流中心,该校区的运动区南移并对外开放,既可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与周边地区资源共享。总之,将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仅仅是开始。使用后评价提供了一种观念和途径,它要求设计者首要考虑使用者的因素,而不仅仅是设计者个性的发挥或投资者意志的调遣。该研究的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资料收集及内容的完整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毕竟校园环境空间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渐进过程[6-8]。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