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形态及传统建筑研究

1蜀河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蜀河素有“小汉口”、“汉江小都会”的美誉。在地缘上,基于水运的发展和荆楚一带有着广泛的经济交往,他们将本土的漆、麻、耳、桐油、丝绸,通过汉水入长江,送到南京、上海;再把大都市的最新商品运回山区。如武汉的瓷器、食盐、白糖、绸缎、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通过船帮运回蜀河,然后兵分两路,水路雇船把日用百货沿汉江而上运往旬阳、安康、汉中、四川,陆路通过马帮从蜀河古道出发,经公馆、小河、镇安、炸水,越秦岭直达省城西安。

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经济的交往中,蜀河和荆楚一带有了广泛和深入的接触,同时,明清以来大量湖北籍移民的涌入也促使了这一地区荆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从现居民调查和走访中得知他们的祖籍大多来源于湖北,随移民和经商而来)。这一现象也深刻的影响着蜀河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使之呈现出显著的荆楚遗韵。然而,基于当地环境和现实条件所限,蜀河传统建筑的具体形态并没有拘泥于某种形式,在营建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现实创造性和灵活性,表现出当地人民群众追求朴实和自然的居住观。

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运用当地材料,采取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和恰当的建筑语汇,来表达对环境和当地地域条件的回应。因此,蜀河传统建筑在历史的选择与积累的过程中,创造和沉淀出了多样的建筑形态,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从而构建出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元的传统建筑文化。

2蜀河古镇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

2.1蜀河镇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街巷组织旬阳地区多山,即使盆地也较为狭长,聚落选址多靠近江河沿岸,建筑群沿江河布局,因此,聚落形态多呈线性。从而构建了蜀河地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线性布局”的聚落空间形态(图2)。蜀河镇的民居在安康地区算是现存比较多的,保留有传统民居的街巷空间。蜀河镇聚落主要街道平行于蜀河水流方向布置,这里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便于进行商品中转和开展商业活动,同时排水和取水方便,适合大量人群聚居,选址沿蜀河布置也较好地避免了汉江较大水流对聚落土地的冲刷,保证了古镇繁荣昌盛。

也许是蜀河多水灾的原因,民居建筑则常常沿山势层层叠置,尽量选择较高的地势而建,沿街建筑常常表现为一种前店后宅式的模式,建筑一般为两层,重要物品经常放在楼上,二层多采用“超楼”(蜀河当地俗称)的形式。沿街的民居多采用可拆卸式板门。

巷道主要形式用条石砌成垂直于街道布置,如今蜀河巷道已成为一景,著名的巷道有八家巷、乾益巷、永安巷、兴文桥等,巷道主要解决后山居住建筑的入户问题,后山居住建筑依山而建,建筑顺着街道逐层向山上退进,一般用片石垒起一块平地或是架空,其上建房,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内鳞次栉比,山下错落,街巷狭窄而曲折,因此街巷空间意象表现为路网纵横交错,形似迷宫,极具特色。同时,各类建筑的入口和朝向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南北方向,更多的是基于现实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居民方便程度来进行建筑布局,由此形成了有机的街巷空间形态,趣味十足(图3)。

2.2传统建筑类型及空间特征蜀河传统建筑按照功能类型主要可分为会馆建筑、一般居住建筑和前店后宅的沿街商铺。城镇中的会馆建筑大都始建于清代,它们的广泛存在也反映了当时蜀河地区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的社会状况。同时独具特色的一般居住建筑,也是蜀河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它们往往为当地的普通人家所修建,建筑朴实,就地取材,反映了当时的普通人群掌握的营造技术和充满地域色彩的建筑风格。建筑主要以天井形、院落形以及一字形建筑为主。这些建筑形式基于现实条件和实际需求,建筑形态简洁而朴实,生活气息极浓。

2.2.1会馆建筑会馆建筑是蜀河古镇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反映了当时商业兴盛的一个缩影,属于当时各个帮派公共聚会场所,如黄帮建起了黄州馆,陕帮建起了三义庙,回帮建起清真寺,江西帮建起了万寿宫,武帮建起了武昌馆,船帮建起了杨泗庙,本地帮建起了火神庙等,会馆通常具有四大功能,联乡谊、祭祀、办善举、维护本帮利益。一般由门楼、乐楼、拜殿、正殿构成院落。门楼兼对外入口和内部戏台,建筑体量较大,做工十分精美。如蜀河现存的有黄州会馆(图4)、杨泗庙(船帮会馆)以及清真寺(回帮会馆),其他会馆均已毁坏,原状已无法考证。黄州馆是汉江上游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湖北商人会馆。位于蜀河古镇中街后坡,坐西向东,依坡而筑。

结构为砖木结构,整个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左右相向,层次分明,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具有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据资料记载为清代黄州客商所建。现存拜殿石碑文“在蜀贸易之诸君倡举”、“经数十载”、“几费经营”、“罄数千金”等可以想象到修建黄州馆建筑修建时间之长、耗费资金之巨,可谓之历经艰辛。黄州馆房高院深,砖大多是从湖北特制水运而来,每一块砖上都制有“黄州馆”字样。正面外墙壁大门上书“护国宫”三字,楷书字体。

大门两侧有青瓷镶字对联:帝德兴和,想当年楚江声远,万古神功昭日月;帮历盛极,信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其对联做工精巧雅致,充分彰显秦风楚韵之绝唱。走进院内,里面是个四合院,分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但目前拜殿与正殿仅大样还在,只有门楼和乐楼保持相对比较完整。门楼实为乐楼的随墙门,门面是三丛披檐。乐楼较为复杂,为重檐顶,下为歇山上为庑殿顶,做工精细,结构严谨,整个建筑造型优美,错落有致,设计精心,构筑巧妙,可谓独具匠心,美丽如一幅雕塑,令人流连忘返(图4)。

2.2.2店居建筑店居民居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蜀河主街的两侧,住宅沿街门面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了充分利用临街面,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沿街住宅大都把前厅辟为商业门面,因此单纯作为住宅使用的宅居较少,住宅以天井作为主要空间布局形式,天井为核心,住宅大都外封内敞,秩序井然。这类建筑布局紧凑,户与户之间紧紧相联,为了防火相互之间设有封火山墙。一般的二层都设有阁楼,主要用于存放货物,当地俗称“超楼”。

如蜀河下街沿街民居平面图。就平面组织而言,其平面形制常常为一进或是两进,垂直布列,厢房为衬,中轴线各厅皆为主体,根据地形沿街两侧有向上建的也有向下建的,感觉像是人类早期穴居时代的建筑。蜀河古镇的民居多为移民所建,且具有明显的南方建筑特色。正街均为木质结构的楼房,为“超楼”样式(顾名思义为超出的楼),门面全是木板门,开门时将木板一块一块地取掉,关门时又将木板一块一块地装上。木板门、木板楼、砖砌风火山墙、瓦屋顶形成蜀河古镇独特的民居特色。在蜀河镇主街中集中聚集的一般民居,虽以天井作为组织形式,但建筑因地制宜、并没有拘泥于固有的形式,而是随山就势,组织空间不一定规整但灵活多变,通常取得较好的空间层次和效果(图5、6)。

2.2.3宅居宅居在蜀河镇的传统建筑中分布较广,主要沿后山布置分布在各条巷道以及支路的两侧,它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以户为单位的生活起居。平面形式主要有院落式的(图7),一字型(图8),一明两岸、自然型(顺应地形)的(图9)。如果从各类建筑所占的比重来说,宅居可以说占了很大一部分。山坡上、沿着山体等高线布置,这类建筑随处可见,建筑基本以石头和砖结合为主,也有纯石头房子,但土墙房较少,这可能与蜀河的地形地貌有关,蜀河当地属“志留系”地下为坚固的岩石,岩性下部为碳质板岩和灰绿色千枚岩,易起层,坚固耐风化。这类纯居住建筑虽然财力和建筑所表现的精致程度远不及会馆、和店居两种建筑类型,甚至有的显得粗糙简单,但它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当地普通群众最基本的建筑状态。

2.3蜀河民居建筑的营造技术

2.3.1建筑材料蜀河传统建筑选材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并对这些材料经过加工,进行了合理的搭配使用,顺应自然地形、气候条件,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居住和使用效果,同时也使传统建筑具有淳朴和浓郁的地域性,可识别性极强(图10~12)。蜀河民居建筑多用木材、石材和砖。这些材料都是较容易取得的,根据经济条件选择用材,一般公共建筑和大户人家用砖木结构,一般民居用砖、石木混合材料,但砖主要用于门脸部位和大门口,其他墙体则用石材。条件最差的则完全用石木结构,外用黄泥饰面,也有石头自然裸露,当地称之为“虎皮墙”。

砖木建筑外墙以青砖斗砌并且踢脚的位置一般用片石砌筑,石木建筑外墙主要以片石砌筑并在外皮抹上草泥,内部则都为木结构;土木结合的民居建筑,在蜀河较少使用,这明显与当地的地址构造有关。只在后山的山腰上发现有一处民宅,一字型布局,屋顶主要使用青瓦,多以冷摊瓦的形式出现,也有用片石做屋顶的。它们一道共同构筑了蜀河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

2.3.2结构技术蜀河地区民居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存在三种:一是砖木结构体系,二是砖石木结构体系,三是石木结构体系。在传统民居建筑营造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入俗套,拘泥于程式做法,而是灵活多变(图13、14)。

1)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主体多为抬梁式,但有所变通。一般中柱落地,檐柱落地,其他的短柱直接落在了最下部的大梁上,而不像抬梁式建筑,短柱落在各层的小梁上,而后有短柱传递给下一层的梁架上。维护墙体多采用青砖空心斗砌式,青砖斗砌不仅可以很好的保温隔热,增加室内舒适度,同时表面砖缝韵律感较强,整洁时尚,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多采用这种形式。

2)砖石木混合结构砖石木结构的建筑,较为普遍。即维护墙体下半部分用片石砌筑,上部分用青砖空心斗砌式;也有的门脸和风火山墙等重要部位用砖砌,其他维护墙体用片石砌筑,山墙多为穿斗式,柱子与墙体用铁箍进行连接,内部多为抬梁式。屋顶盖以小青瓦,这类民居在蜀河较为普遍。3)石木结构对于石木建筑形式,檩条直接搁置在片石山墙上,内部结构与上述两种结构体系并无大的区别,只是维护材料有所变化,而采用片石平砌,无需任何粘接材料,外部多抹草泥,随着岁月的侵蚀,大多表面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片石,建筑更显沧桑古老。

2.4建筑装饰风格蜀河民居建筑装饰风格淡雅清新、隽永秀丽。有的甚至可以用精致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从材质类型来分,有木雕、砖雕、石雕,手法因装饰主题而不同,千变万化、丰富至极。其装饰位置多集中在屋脊、山墙、山花、柱础、墀头、挑檐、门框、隔扇等位置。砖雕、木雕、石雕都非常精美。檐口叠涩主要分为“平水叠涩”和“抹角叠涩”这两大类。马头墙及墀头位置施以单色粉绘,画面飘逸隽永,建筑灰白分明,清新淡雅,与荆楚风格如出一辙(图15~17)。

建筑外貌以带封火墙的院落普遍且最为醒目,封火墙样式有跌落式和云纹式,一般普通民居用跌落式,高等级会馆用云纹式。其他各具情趣的局部装饰则更加体现了其个性的表达。以局部墀头(垛头)、门窗突出装饰艺术个性,本地墀头造型样式炉口部位多为朝板式造型,有泥塑瑞兽的,有彩画鱼龙、家禽、人物、花鸟、花草的,也有墨书古诗词的,色彩素淡。门窗材质有木有石,形状有方有圆,装饰图案多以表现“福禄寿喜”内容,表现手法有线刻、透刻、浅浮雕、圆雕,还有门窗头带清水砖装饰的。

3结语

综上,蜀河民居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其中由于地缘的原因尤其对荆楚文化的认可和接纳度最高,因而这种文化现象也映射到传统建筑中,但蜀河传统建筑并不是沿袭荆楚文化的固定模式,而是很好的融汇了当地的地域环境和移民文化、商贸文化。通过恰当的选择地方材料,建筑语汇结合地形地势,灵活变通的使用结构技术、装饰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形态和民居特征。

同时从另一方面讲,研究也为汉水流域,民居建筑形成和演化寻找到一条生长路径与方法。而且,对于我国民居建筑的研究范畴而言,该流域的民居建筑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开展对蜀河传统建筑的研究,可以对汉江流域乃至陕南民居建筑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拓宽中小流域民居研究范畴。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