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在路基检测中的实用性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鲁班乐标为大家解答。
成果分析
地质雷达检测成果主要通过地质雷达图像剖面来解译,地下介质中的路基、岩溶存在电性差异,地质雷达剖面图中相应反射波也存在差异,然后针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来进行识别。在PK87+850~PK88+200范围内,对6处溶洞进行了治理,各治理路段地质雷达检测资料分析如下。1#溶洞1#溶洞位于线路PK87+960~PK87+985范围内,溶洞边界在地面上投影呈带状分布,走向NE,长25m,宽2.5~6.0m,顶板厚1.0~3.0m,底板埋深4~6m。治理前主要为碎石土充填、规模较小,采用钻孔注浆进行加固处理。从地质雷达波形图像(见图3)可以看出:由于碎石土的导电性较好,相对灰岩电阻率较低,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强,因此,接收到反射波的能量较弱,振幅较小,但岩溶治理路段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比较清晰,呈水平层状均匀分布,没有发现明显的空洞异常,说明溶洞内注浆比较均匀、密实。2#溶洞2#溶洞分布在路基右半幅,里程桩号于PK88+017~PK88+025,治理前为空洞、规模较大,采用灌筑混凝土和钻孔注浆治理。对治理后的岩溶路段用地质雷达检测,从波形图像得出:岩溶治理路段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清晰,变化平稳,没有发现明显空洞异常,溶洞内注浆较均匀、密实。3#溶洞3#溶洞位于在建公路左半幅路基下方,里程桩号介于PK88+028~PK88+034,溶洞边界在地面上投影呈带状分布,规模较小,沿线路分布长约6m,溶洞顶板厚0.5~1.0m,底板埋深3.5~5.0m。该溶洞以充填为主、充填物为硬塑状黏土,局部存在空洞,采用钻孔注浆进行加固处理。对治理后的岩溶路段用地质雷达检测,从波形图像得出:岩溶治理路段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清晰,变化平稳,没有发现明显空洞异常,溶洞内注浆较均匀、密实。4#溶洞4#位于线路PK88+037~PK88+059范围内,溶洞边界在地面上投影呈带状分布,走向NE,长22m,宽4.5~8.0m,顶板厚4.0~6.0m,底板埋深5.5~8.8m。治理前主要为碎石土充填,规模较小,采用钻孔注浆进行加固处理。对治理后的岩溶路段用地质雷达检测,从波形图像得出:岩溶治理路段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清晰,变化平稳,局部畸变是由注浆钻孔中残留的注浆钢管所引起,没有发现明显空洞异常,溶洞边界清晰,注浆填充较密实。5#溶洞5#溶洞位于在建公路左半幅路基下方,里程桩号介于PK88+163~PK88+172,溶洞边界在地面上投影呈带状分布,规模较小,沿线路分布长约9m,溶洞顶板厚0.6~3.0m,底板埋深3.5~5.2m,该溶洞以充填为主,充填物为碎石土。采用钻孔注浆进行加固处理,对治理后的岩溶路段用地质雷达检测,从地质雷达波形图像(见图4)可以看出:岩溶治理路段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清晰,变化平稳,没有发现明显的空洞异常,说明溶洞内注浆比较均匀、密实。6#溶洞6#溶洞位于在建公路PK87+869~PK87+880范围内,溶洞边界在地面上投影呈带状分布,走向NW,长19m,宽1.5~5.6m,溶洞顶板厚0~2.0m,底板埋深3.5~4.5m,该溶洞以空洞为主,下部充填少量的碎石、粗砂及砂质黏土,较松散,治理前主要为空洞,规模较小。采用灌筑混凝土和钻孔注浆治理。对治理后的岩溶路段用地质雷达检测,从波形图像得出:岩溶治理路段反射波组的同相轴清晰,变化平稳,没有发现明显的空洞异常,溶洞内注浆比较均匀、密实。
检测总结
2号和6号溶洞经灌筑混凝土和钻孔注浆加固治理之后,总体而言,填充较密实,洞穴得到有效封闭,没有发现对公路有影响的空洞。1、3、4、5号溶洞治理前均有碎石土充填,处理方法采用注浆加固,经地质雷达检测,溶洞内注浆比较均匀、密实,浆液扩散至溶洞边界,达到了加固路基的目的。路段6处溶洞经整治之后,溶洞洞穴得到有效封闭,溶洞内注浆比较均匀、密实,没有发现对公路有影响的空洞,达到了加固路基的目的,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结论
针对公路路基岩溶开挖回填和钻孔注浆后开展地质雷达检测充填效果的探测研究,得到如下认识:(1)探测时要求目标体与周边物质的介电常数存在明显差异,电性稳定、电磁波反射信号明显;(2)地质雷达能较准确预测岩溶是否存在,但定量上尺寸与实际存在差异,一般偏大;目标体埋藏不宜过深并与埋深相比具有一定的规模,探测精度及深度与围岩完整性成正比;(3)探地雷达进行岩溶充填效果检测,提高了检测速度,达到了预期检测效果;但探测受地形、地貌、环境干扰等影响较大,数据处理解释时需对异常点区分是干扰异常还是地质异常。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