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江隧桥

上海长江隧桥是上海长江大桥、上海长江隧道统称,长25.6公里,隧道长8.95公里,大桥16.65公里。上海长江隧桥位于上海东北部长江口南港、北港水域,西起上海浦东区五号沟郊区环线立交,穿越西南港水域,在长兴岛新开河处登陆,接长兴潘园公路立交。其中穿越水域部分达7.5公里。是上海长江大桥、上海长江隧道的统称,又称崇明越江通道、沪崇通道工程,1981年正式提出,2009年建成通车,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隧道整体断面设计为上下的双管隧道,隧道盾构直径为15.2米,是世界上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上海至西昌高速公路的过长江通道之一。

地理位置

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工程位于上海东北部长江口南港、北港水域,是我国长江口一项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该工程的建成将改善上海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布局,加速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更好地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升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工程起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五号沟,经长兴岛到达崇明县的陈家镇,全长25.5公里。

桥梁设计

上海长江大桥是上世纪开始设计建设的,到2009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大桥连接的生态宝岛-崇明岛,桥梁本身应该承载更多的生态与环保要求,越江桥梁长达10公里并预留轨道交通,是一座世界级的公轨合建长大桥梁工程。大桥建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堪称万里长江第一桥。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设计团队,首先确立了把它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工程的理念,并定下了如下目标:建成一座真正具有百年使用寿命的桥,一座便于养护维修并具有全寿命经济性的桥,一座技术先进并且造价经济的桥,一座不仅交通功能完善而且能够充分表现美学价值的桥。基于这一创新理念,上海长江大桥集中了多项创新技术——主航道桥主跨730米世界最大跨度的公轨两用斜拉桥采用了新型分离式钢箱梁;主航道桥两侧高墩区各有700米,桥梁采用主跨105米的大跨度连续组合箱梁桥,在国内属于首次大规模应用,采用的整孔预制吊装方案也属于新的工程实践;制定了大跨度桥梁和各类长联桥梁列车行车安全和技术标准等。10余项专题研究中的3项,经过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桥梁建设在实现它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发挥它更多的美学价值,上海长江大桥位居长江入海口,堪称万里长江第一桥。如何使桥梁的景观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标,经过上海市政院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充分沟通,设计团队最后选择了上212米高的“人”字形桥塔,据称,这在以往的桥梁上还没有使用过。这种“人”字形桥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流畅的桥面从主塔腰际穿过,简洁流畅受力合理的塔形,则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此外,上海长江大桥全线还有一个“S”形弯,这种桥梁的线型布置,既考虑了对水流的影响最小,又与整座桥梁功能要求的线型结合起来,使得它在造型优美的同时还满足了环保上的要求。

在上海长江大桥的防撞护栏上,每隔30米就会出现一盏雾灯,大雾天气时,它会发出一闪一闪的红光,引导车辆安全行驶。这能使得大雾天大桥的通行能力提高不少。整座桥梁上共有雾灯1308盏,这在上海桥梁中还是首次出现。除此之外,上海长江大桥主桥的景观灯设置也是别具匠心,在夜间,全长约10公里的大桥将在海面上勾勒出一条“江海之界”的光带,大桥桥身下方两侧将布置蓝色和黄色的LED光带,东南临大海一侧采用蓝色光源,西北靠长江的一侧则采用黄色光源,既能为往来船只和飞机提供警示,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由于长江大桥不设专门的观景平台,设计人员在隧道与大桥连接处设计了两座对称的休息站。车辆驶出长江隧道后不久,在连接长江大桥的引桥两侧有两座对称的休息站,市民届时可以在休息站里远眺长江大桥。

海长江大桥

上海长江大桥起于隧道长兴岛登陆点,沿地面横穿长兴岛,由长兴岛东部偏北跨越长江口东北港水域至崇明岛陈家镇,工程全长16.65公里(其中接线道路6.68公里,跨江桥梁9.97公里,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桥面两侧预留了宽4.15米的空间,今后供轨道交通使用。 为沟通岛内交通,长兴岛潘园公路及崇明陈家镇各设有一座互通式立交。跨江桥梁总共154跨,其间设有满足远期3万箱级集装箱及5万吨级散货船的主通航孔,及满足3000吨级船舶通行的辅通航孔。主通航孔其结构形式为主跨730米双人字形塔柱,塔柱高212米,分离式钢箱斜拉桥;辅通航孔为80米+140米+140米+80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其余桥跨分别为30米、50米、60米、70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及105米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全桥累计浇筑混凝土798284立方米,钢筋100952吨,预应力钢束12912吨,钢材122106吨,填土方686202立方米。

更多关于“上海长江隧桥”等全国桥梁建设规模和桥梁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