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峨山县生态城镇建设的思考

一、生态城镇的内涵

生态城镇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镇应满足以下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镇,城镇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二、峨山县建设生态城镇的条件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玉溪市管辖的一区八县之一。县域范围介于东经101052’至102037’,北纬24001’至24032’之间。总面积1972平方公理,位于玉溪市域的中部。县域东接玉溪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县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县毗邻。县城位于东南部,驻地海拔1538米;距玉溪市政府驻地红塔区25公理,距省会昆明市110公理,213国道线穿境而过。

2004年底峨山县全县总人口15万人,全县居住着22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6%,哈尼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2%;是少数民族自治的地理与经济单元。

近年来,峨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力度,搞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峨山县生态城镇建设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良好的基础条件成就生态城镇建设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峨山县城地处云南省昆明至滇西南各地洲的交通要道上,昆洛公路横贯东西,易峨公路南北相连。距昆玉铁路终点站17公里,素有“滇中咽喉”之称。境内213国道的改造高等级化,玉元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改善了峨山县与外部联通的条件。213国道不仅是国内重要的干道,也是从昆明至曼谷的重要国际陆上通道。随着国内与东南亚旅游市场的联结,峨山县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峨山县境内的国际公路昆明——曼谷线,可大大提高峨山县的对外通达和区位战略地位。

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峨山县土地面积1972平方公理,现有耕地2814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22公顷。全县林地较多,其中有林地155.86万亩,疏林地16.13万亩,灌木林地49.2万亩。

(2)生物资源。峨山系亚热带山区,环境复杂多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气温呈现南、中、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四个气候类型,使区域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植物品种多达1500多种,特别是大片土地适宜种植梨、桃、苹果等温带水果,是滇西南温带水果最近的产地之一;还有发展热带水果的条件,适宜种植香蕉、芒果、咖啡等热带水果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在农作物方面,峨山县是玉溪市粮食生产区和烤烟主产区。

(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煤、硅、铜、铅、锌、高岭土、硅藻土、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品质较好,矿点集中,便于开采。铁矿石探明储量近亿吨,平均品位50%。煤矿储量2945万吨,其中无烟煤为2395万吨,褐煤储量为550万吨,。硅矿储量在亿吨以上。

(4)水资源。峨山县地处珠江和元江水系,水资源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平衡,河流均属山区型中小河流,储水能力较弱。全县共有各种水面23461亩,其中河流14729亩,水库、坝塘8732亩。另外,“龙潭”泉水有62处。

(5)旅游资源。峨山县共确定了32个旅游资源单体:具体分为三个旅游区,锦屏山、山后茶园、天子山温泉旅游区。锦屏山旅游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山后茶园旅游区包括山后茶园、“峨山人”遗址、化念水库等景区;天子山温泉旅游区包括天子山温泉、天子山庙、老哇山果园、大鱼洞等景区。

3、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基础。峨山县经过50年的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2.15亿元,工农业总值完成19.77亿元,乡镇企业营业额22.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乡镇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私营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二)峨山县生态城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生态城镇建设资金与实际发展需求矛盾突出。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县城镇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全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支付能力弱,自身承载筹措资金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了部分建设资金,但我县正处在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特别是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还需有大的投入。另外我县城镇建设主要停留在县城中心镇的建设上,而中心镇、中心村的水、电、路、通讯、卫生等相对比较落后,促进县城与重点集镇、中心村协调发展。

2、全县城市化水平低,生态城镇建设制约因素多。日前我县城市化水平为30%,与全市相对发达县相比,差距仍十分巨大。我县8个乡镇分散、规模小、各自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的山区半山区,不利于城镇的功能整合,规模扩张条件差。此外,全县村落星罗棋布,分布广、规模小、这种自然条件限制严重阻碍了我县城镇建设发展,除经济、自然因素外,我县在城镇建设上思想、观念、体制等都存在制约生态城镇建设的因素。

3、生态城镇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由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吸引人才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同时,我县科研机构少,自身培养人才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我县城镇建设技术人才缺乏,与生态城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生态城镇法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我县的生态城镇建设尚在初级阶段,在生态城镇建设的监管法规制度和实行上缺乏一套健全并行之有效的生态法规政策和管理方法作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镇,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峨山县建设生态城镇的措施

生态城镇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峨山县建设生态城镇必须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一)科学编制生态城镇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镇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镇规划,是建设生态城镇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镇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镇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镇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镇载体功能与城镇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密度、城镇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城镇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镇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镇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镇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镇活动按照生态城镇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二)精心做好生态城镇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镇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镇设计,以真正实现城镇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镇独有的城镇生态环境、城镇文化、城镇形象、城镇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镇景观设计、城镇产业设计和城镇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镇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镇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两岸林带以及县城公园、县城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县城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镇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镇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县乃至全国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镇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大力开发、设计生态产品,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镇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镇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三)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快生态城镇建设步伐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局面。要加强对生态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加大规划管理机构的人才建设和综合投入,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规划研究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加大城镇规划审批制度的监督执行力度及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步伐,确保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健康有序地进行。

2、开展多方位宣传,营造生态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围绕峨山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城生态城镇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开展对建设山水生态城镇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生态城镇建设的良好外部氛围。近年来,峨山采取点、线、面宣传相结合,固定与流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生态城镇建设的宣传。在风景名胜区、公交车车体、临时围墙刷写标语,在街道、路口、大体量建筑物上悬挂条幅,制作灯箱广告和固定标语牌,组织大型咨询活动,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作专题宣传,同时逐步将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展到村镇。

3、多方筹措资金,推进生态城镇工程建设。一是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加大投融资力度。筹集资金,统一实施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人力生成资本和无形资产的营运。二是广开渠道,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建设。对于有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如城镇公交、供水等),我们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采取参股方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三是强化规划调控,做好土地经营文章,通过土地经营筹集资金。四是对城镇道路、广场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公交车和出租车经营权等城镇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五是筛选和包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

4、落实责任,强化监管。一方面要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特别是在实施城镇建设工程中,要实施全过程监管,并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处室,部门和责任人,保证各项工程建设及时有效得到落实。另一方面,要对各项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在城镇管理中,要探索市场化运作。对城镇主要街道、公厕、广场等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和广场绿地养护权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管理和监督上,从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变为侧重当“裁判员”。在城镇市容市貌的管理上,要建立分片责任制,把工作责任与经济效益相挂钩,建立城镇日常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建设生态城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在城镇发展战略、城镇规划,开发建设,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科学和统筹处理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城镇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峨山县将继续围绕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兴县”的战略要求,以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为重点,以生态城镇工程为主线,以县城城区和各生态示范区乡镇村为轴点,全面完成国家生态示范区达标验收的各项目标,开创生态城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