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灰空鼓、开裂成因总结
1、模版脱模采用油性脱模剂,混凝土表面过于光滑,附着力较差造成抹灰面空鼓开裂。
2、砌体组砌及构造方式不合理,砌体沉降导致抹灰面空鼓/开裂。
3、不同材料交界处未进行挂网处理,或挂网方式不合理,导致空裂。
4、多管线开槽面不封堵或封堵方式不合理,导致抹灰面空裂。
5、抹灰前混凝土、蒸压砌体未喷浆或喷浆附着力较差。
6、抹灰砂浆拌制随意,无有效保证砂浆强度。
7、砂浆添加砂浆王等添加剂,降低砂浆强度。
8、一次性抹灰厚度过厚(超过12mm)或分层抹灰工序的间隔时间不足(少于12小时),抹面上墙的砂浆滑移,抹灰层就极易出现呈水平走向的下垂裂缝,使得墙面抹灰层出现空鼓;
9、抹灰完成面未及时养护,无有效保水措施。
10、抹灰面后开槽安装管线,封堵方式不合理。
二、抹灰防空鼓、开裂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做法
原因分析:
木模表面采用机油或溶剂型脱模剂,造成抹灰面过于光滑或表面残留油渣,附着力较差,导致抹灰面空裂。
改进做法:
非清水混凝土脱模应采用水性脱模剂,控制拆模时间,即保证混凝土成型质量,又保证混凝土附着力,降低后期空裂风险。
原因分析:
斜顶砖组砌不密实,斜顶角度过大,较长墙体斜顶采用同向方式组砌,后期该部位易开裂。
改进做法:
斜顶砖应组砌密实,角度宜为45—60度,当墙体较长时应采用倒八字双向砌筑,中间部位采用成品三角块放置。
原因分析:
构造柱与砌体交接面未设置马牙槎,降低构造柱抗震、抗裂性能。
改进做法:
构造柱马牙槎采取先退后进,隔皮进退,留槎长度不小于6cm,构造柱拉结筋按每50cm高度进行留置、拉结筋进入砌体内长度为500mm。
原因分析:
门边短垛墙采用水泥砖组砌,无咬砌,短垛混凝土无植筋,抗裂性能差。
改进做法:
门边短垛砌体墙组砌难度较大,且后期易开裂变形,为提高短垛稳定性可采用现浇结构替代,每30cm植筋加固 。
原因分析:
不同材料交接处未进行挂网处理;镀锌网直接采用水泥砂浆粘贴,镀锌网起拱
且抗裂强度不足。
改进做法:
混凝土、烧结砖采用保温钉固定镀锌网,砂加气采用水泥钉固定,固定时镀锌网平整不起拱。
原因分析:
粉刷前线管开槽未封堵,线管与砌体无固定,抗裂能力较差。
改进做法:
管线安装完成后应采用固定卡或水泥钉进行线管固定。粉刷前对管线开槽及时进行封堵,单、双线管开槽可采用抗裂砂浆进行封堵,三线管及以上应采用细石砼加微膨胀剂进行封堵,封堵完成后采用镀锌钢丝网进行加加固处理。
原因分析:
线管开槽深度不足,线管固定后超出砌筑面,抹灰面此处为薄弱部位,易造成该部位开裂。
改进做法:
严格控制线管开槽深度,dn+10mm≤槽深≤dn+20mm,槽宽dn+20mm≤槽宽≤dn+60mm。避免开槽过深破坏墙体,开槽过小封堵
难以密实。
原因分析:
混凝土喷浆饱满度不足,强度较差,存在较多喷浆剥落,降低附着力,易导致抹灰空裂。
改进做法:
混凝土喷浆饱满度不足,强度较差,存在较多喷浆剥落,降低附着力,易导致抹灰空裂。
原因分析:
粉刷砂浆拌制随意,无固定投料比例,砂浆含沙量过高,搅拌不均匀。
改进做法:
明确粉刷砂浆配合比,设置有效计量设施,严格控制投料比,每批次设置一组砂浆试块送至第三方单位抗压检测,大面粉刷施工,每两小时做一次砂浆投料比记录。
原因分析:
使用砂浆王等国家命令禁止砂浆添加剂,降低水泥砂浆强度,易造成抹灰面空裂、起砂。
改进做法:
严格按实验室配比单确定砂浆投料,比,禁止使用砂浆王等国家命令禁止使用
添加剂,保证水泥砂浆强度。
原因分析:
抹灰一次成活,单次粉刷厚度国后,导水泥砂浆流坠,造成抹灰面龟裂。
改进做法:
严格控制一次抹灰厚度和抹灰间隔时间,单层抹灰厚度宜控制在1.2cm以内,抹灰间隔时间应在12小时以上。考虑管理有效性,建议底糙灰与面层隔天粉刷。
原因分析:
抹灰完成后养护及保水措施,炎热干燥天气易造成抹灰面空裂。
改进做法:
炎热干燥天气需每四小时对抹灰面洒水养护,持续时间控制一周在为宜,也可采用赛力特保水剂,养护时间可设置为每两天一次。
原因分析:
抹灰面后开槽,应封堵方式不合理极易产生空鼓、开裂。
改进做法:
抹灰前管线应完全安装完成,尽量避免抹灰面后开槽,导致抹灰面开裂;若确需后开槽需严格控制开槽深度和封堵工艺。
抹灰面后开槽深度应控制在管线距抹灰面超过2cm,封堵砂浆需添加微膨胀剂,封堵分两次完成,间隔时间应应大于12小时。
以上就是十大抹灰空鼓、开裂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做法相关介绍,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欢迎登陆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