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言

中国目前已步人世界工程大国的行列,甚至在许多工程领域已经成为头号工程大国,但从总体上还不能称为工程强国,从我们的最大的工程量中并没有产生出最大的价值或财富,工程的效益与工程的数量之间极不相称,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工程的创新水平、技术水平、质量水平、效益水平普遍较低,此外工程的生态和环境效应、人文和社会效应等方面也不理想。要走向工程强国,必须在技术努力、观念更新和制度与文化建设上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建构。 一、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工程大国而非工程强国 从总体上,可以充分肯定地说,我国已经是工程大国。目前我国几乎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和最多的工程量,如有最大量的建设工地,有最大量的年在建和年竣工的建筑面积,每年消耗最大量的建筑材料,拿钢铁和水泥这两种最主要的建材来说,2004年我们就消耗了世界钢铁的27%,消耗世界水泥总量的40%以上,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水泥生产第一大国,水泥产量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2004年产量更是达到了近1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预计今后的需求,将占全球一半以上。此外,在一些具体的工程领域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工程量上的世界第一位置,例如,在当今世界拥有的40多万座水坝中,我国有86000多座,居世界第一;又如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土木工程,近20多年来快速发展,截至2003年,我国在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领域已建成隧道近万座,总延长达到6000多公里,目前每年仍新增300公里,建成规模及数量已名列前茅,因此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国。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在建工程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许多工程规模大、周期长,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像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更是举世瞩目。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我国这样同时在建这么多的大型工程。甚至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总数(1000万) 和工程师总数(210万)也位居世界首位。从这些方面足见我们是世界工程量最大的国家。另外,从工程在国内的地位来看,全社会目前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约占当年GDP的一半,因此工程事业也是经济活动中比重最大的一项事业。 虽然我们已经是世界的头号工程大国,但我们并不是工程强国。尽管对于“32程强国”还没有什么统一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但从一些重要的维度至少也反映了这一状况。例如,从我们的最大的工程量中并没有产生出最大的价值或财富,工程的效益与工程的数量之间极不相称,工程中我们在资源和劳动上的付出和收益之间极不相称,这和我们的许多产品的状况非常相似,虽然我们拥有这些产品的世界最大产量,但由于其价格低廉,所以其销售份额在世界的排位中远不靠前,因此可以说我们是这类产品的生产大国,但并不是这类产品的生产强国。 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程状况的应该是由其工程所形成的主导产业,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仍是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中我们的一些产品虽然从产量上达到了世界领先甚至第一的地位,但在技术上远不及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产业中技术装备水平低,设备陈旧老化,工艺和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成本高,增值率和竞争力低,传统产业中的低技术水平必然造成低劳动生产率。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同样生产9000万吨钢 (1995年我国生产9 400万吨钢,美国9 300万吨),美国从业人员为16.8万,我国为380万。美国生产10亿吨煤,从业人员15万,我国生产13 亿吨煤,从业人员700万;汽车实物劳动生产率我国为日本的1/60;纺织印染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我国为美国的1/10,日本的1/3。我们的主导产业还具有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特点,我们以消耗全球原煤的31%、石油的7.4%、钢铁的27%、水泥的40%以上等资源,只创造出占世界总产值4%的产值。可见我们虽然工程总量和建造规模巨大,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有效的产出并不理想,因此远没有形成经济上的强势,具有“大而不强” 的特点。此外,我们的工程在先进性、独特性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从总体上,我们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大国,但还远不是工程强国。这一点,许多具体工程领域的业内人士也承认,如认为我国已经是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我们已经是水泥大国,还不是水泥强国;我们已经是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 ……如此等等。 二、成因简析 我国在工程建设上的大而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工程的创新水平、技术水平、质量水平、效益水平普遍较低,此外在生态和环境效应、人文和社会效应等方面也不理想,这些都造成了我们在工程建设上的大而不强。 1.工程的创新水平低 工程强国必须在工程建设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工程的创新上有较高的水平,能建造许多世界第一甚至独一无二的工程来,由此实现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但我国的工程建设目前在这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工程创新能力和成果不够多,大量的工程是所谓常规的“基本建设工程”,即使是这样的工程,也会在设计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上表现出差异,所以一些重大的标志性的新建筑工程也不得不依靠外国人来设计,如国家歌剧院以及奥运的两大主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等都是如此。 工程中的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含量是工程创新的内在标志,这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在参观了中国重大工程成就展后,一方面为此感到“令人鼓舞”,另一方面则深感忧虑:“但我想问一下,在这些重大工程里我们产生了多少专利?我们保持了多少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应该是知识产权文化中第一位的事情。我们要尊重国外的,也要尊重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面向21世纪,我们的重大工程、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业发展,都必须重视知识产权。” 我们作为一个缺少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大国,理所当然也就是一个缺少创新能力的工程大国,而非工程强国。 2.工程的技术水平低 低创新水平的工程是与低技术水平的工程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大量的工程的技术含量低,多属劳动密集型工程,而非技术密集型工程,甚至将工程等同于工地,以为工地越多经济越繁荣。于是工程遍地开花,到处都是烟尘滚滚的“土木”施工场所;而工程中的劳动者大都是无需任何技术培训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在工程的后续——制造行业中也是如此,我们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主要是充当“世界工厂”和承担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职能。当然,我们的工程中也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但这样的技术大多数不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而是从国外买来的。目前,我们在工程制造中对国外的技术依存度达到了80%左右,有的领域甚至达到了100%,1:255于有的行业,如果离开外国的技术就不可能生存。如日本右翼分子、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2005年 5月号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说中国的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如不从日本把汽车用钢板、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买到手的话,就生产不出来所必需的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零部件和车体。如不具备上述资财,中国制造的汽车别说打人外国市场,就连在本国市场也绝对卖不出去一辆车。尽管其中不乏夸大其词和危言耸听,但所影射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3.工程的质量水平低 工程的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程水平的重要维度。但作为工程和制造大国,我们的质量水平令人担忧,最显著的是“豆腐渣工程”的不时曝光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充斥市场。工程质量差导致相应产品的寿命短,如我们制造出来一颗螺丝钉的使用寿命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显然是因其中的工艺和技术水平低下而造成的,因此工程的技术状况是与质量状况必然联系在一起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的质量实际上最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制造水平,也折射了我们的建造和工程的质量状况。工程及其产品的质量低劣,轻则损害消费者的物质利益,重则危及百姓的身家性命,这在大桥和楼房因质量而垮塌的事故中不乏其例。粗放式的发展也凝固在了我们所建造的一个个工程上,其质量状况令人堪忧。工程质量的这种现状不仅与我们在创新和技术水平上的欠缺相关,而且还与管理和工程腐败等因素紧密相关。鉴于工程质量的状况,有的专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过去我们往往更注重是否“搞好”了工程,而现在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注重是否搞了 “好的工程”,我们应该有新的工程决策程序和新的工程评价标准,应该努力把“好工程”“搞好”。而“好工程”的首要标志显然就是高质量的工程,而不是劣质工程。一个国家,只有高质量的精品工程大量涌现出来之后,才可能被认可为工程强国。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