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使我国进一步加快了经济一体化建设,这也推动了建设工程领域向着大规模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建设工程开始采用epc模式进行投资风险管理。鉴于此,基于EPC模式对建筑工程投资风险及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1EPC模式概述
建筑工程epc模式是指将工程的设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及施工工作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工程模式,如今已经被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所采用。EPC模式下的投资风险管理最初起源于美国,EPC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承包模式具有三大优势,①EPC模式重在发挥设计的主导优势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方案进行优化。②EPC模式能够实现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有效避免了这三个环节的脱节问题,使其能够通过各阶段工作的有效衔接来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障了建筑工程具备良好的投资效益。③EPC模式的责任主体划分清晰,利于建筑工程责任的确定与追究。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业主将建筑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与竣工调整等相关工作全部移交给一个承包单位来执行,并由该承包单位将工程任务分包给其他建筑单位来进行施工,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工程投资风险分担机制。
2建筑工程
EPC模式投资风险的基本特征建筑工程EPC模式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三个。①由业主将建筑工程的设计任务、施工任务、采购任务及竣工调整任务全部移交给同一个承包单位,使承包单位对建筑工程负总责,并承担工程从设计到竣工的所有监管责任。②通过EPC模式的应用,能够使业主实现对部分建设风险的转移,并由承包单位将这些建筑风险分散给各个分包单位,从而实现了建设风险的分散承担,降低了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③EPC模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确保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化,承包单位要想获得收益,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从而使其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为业主规避了较高的投资风险,进一步提升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基于EPC模式的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管理
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应对监控工作的重点管理,以此达到预期的投资风险管理效果。
3.1风险识别
在EPC模式的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管理中,在风险识别的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德尔菲法、核查表法、敏感性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盈亏平衡法与故障树分析法,但这些方法会在某些情况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投资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出入。因此,在EPC模式的投资风险管理中,应充分对EPC模式的工程程包特点及内容进行分析,并将EPC模式按照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区分,例如,在工程设计、采购、施工阶段都存在或可能存在哪些潜在风险,设计变更、施工图纸不合理、发生安全事故、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不合格等,这些潜在风险一旦发生,会给工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通过对建筑工程环境中的复杂性因子进行充分考虑,通过利用情景分析法来对这些复杂性因子分别进行假设,以此分析这些因子对工程投资带来的影响,并根据这些复杂性因子的未来变化趋势来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能够更好地对建筑工程的投资风险进行控制,因此采用情景分析法来对建筑工程进行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2风险评价
在EPC模式下,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价工作主要是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方法来进行。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对建筑工程EPC模式各个阶段的投资风险进行层次划分,如设计阶段的设计变更风险、设计不合理风险,采购阶段的材料质量风险、设备故障风险等,并对这些风险按照其危害性及发生几率来进行优先级排列,然后根据其他建筑工程的建设经验来对工程中的单项投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价。此外,定性评价还能够和其他投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结合,从而提高了建筑工程对投资风险的管控能力。但这种定性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对具体的投资风险进行量化,缺乏对风险的动态管理。而定量评价能够利用图表的形式将具体的投资风险进行直观的表达,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各个变量关系进行清晰呈现,并依据定量评价中的概率分析法来对这些投资风险的分布情况、发生概率、后果及未来风险进行计算与量化,因此比较适用于短期的建筑工程。
3.3风险的应对与监控
EPC模式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的应对与监控工作中,偏差分析法、审查检查法与关键路线法最为常见,其中偏差分析法是定量评价法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够对工程的实际费用与进度进行直观反映,它是根据工程的进度及费用来建立图表,并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费用与预期的进度与费用进行对比,以此直观地观察到工程的费用是超支了还是节省,进度是提前了还是延后了。审查检查法则是定性评价法中的一种,它能够对建筑工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为投资风险的应对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投资风险应对与监控工作中应充分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来进行选用,以此确保对建筑工程的投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