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休闲空间构建讨论

人本主义中的地方观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质量的关注上,地方感和地方精神、地方营造成为人本主义城市观的核心思想(图2)。探求人—环境关系本质越来越成为人本主义研究的聚焦点。如帕克希尼(1990)认为人—环境关系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下,可以被解释为对城市居民和其居住的城市环境间和谐或不和谐程度的地方重构[9]。

1.1地方地方是指地理空间中,人和物所占有的部分,既包含有空间的尺度,又包含人的居住、行为、生活的空间价值和意义奇、地方的安全功能特性、地方的活力、地方对于人的记忆的唤醒特性。因此,基于地方理论视野下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动力系统———意向存在论:城市休闲空间是一个包含有休闲者的行为活动、价值、意义的网络化空间,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能够彰显休闲者所期望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且这种价值的判断则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展现在休闲景观当中,即通过地方化的实践来不断重构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图4)。

图4意向存在论(2)形象塑造系统———空间形象论:城市休闲空间结构中,“休闲者与休闲者”、“休闲者与本地社区居民”、“休闲者与城市环境”之间成为了一种互动的、充满向心凝聚的关系网络(图5)。大城市休闲空间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空间诸要素,各空间要素通过休闲链接成为空间的生产网络、生活网络、设施网络与环境氛围,这些网络构成了空间形象的主题。(3)行为价值系统———场所构成论:地方是一种“存在空间”,是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而场所赋予了空间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图6)。因此对各类城市休闲场所的整合则构成了城市休闲景观塑造的动力和基础,这种动力的本质在于价值和行为彰显,尤其是那些在空间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设计师的主体意向和价值作用。图6场所构成论(4)设计感知系统———景观认知论:设计感知系统在于对各类休闲景观的空间认知(图7)。

1.2地方感地方感是人与所处环境或者空间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反馈机理。人通过情感、价值和记忆等与所在的空间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情感关联,进而就会形成一种对地方的依附行为,那么这种依附行为就是地方感。胡蒙(1992)认为这种依附行为在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之间起到一种重要的联结纽带作用[6]。布朗、伯金斯(1992)认为[7],地方感是人与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对地情感依附行为,地方感建构要素包含:①充满着强烈的情感记忆的地方;②能够彰显个人身份特征或者能够激起个人情感信念的地方;③地方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包含可控的隐私感、宁静感;④能够不断产生个人和空间或环境之间的相互情感作用。

2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理论观

2.1后现代的地方观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洛杉矶学派”,并形成了后现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呼吁城市规划者们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8]。这一时期与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城市休闲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后现代”思潮强调城市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精神、类型和价值,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形式、休闲空间中地方环境和视觉质量的丰富性(图1)。因此,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规划理念,应强化休闲空间营造中的地方因素,加强休闲空间中的地方情感设计,塑造具有地方感的城市休闲空间。

2.2人本性的地方观

2.3城市意象的地方观瑞夫[10]曾为意象作一个明确的界定———意象为经验、态度、记忆和直接感觉的大脑图示(mentalpicture),它用来诠释信息与引导行为,因为它在充满意义的事物和概念(objectsandconcepts)之间提供一个关联的稳定秩序。凯文•林奇[11]将城市景观的概念融入环境认知理论,通过提出一套居民对于城市结构的指认系统(orientationsystem),将其对于环境的知觉与感觉形式通过地方认知地图(placementalmap)的绘制,以地方影像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记忆(图3)。

3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理论观建构

3.1地方整体建构———方法论视角美国建筑学家福瑞兹•斯蒂尔在其所著的《TheSenseofPlace》一书中对地方的特性进行了概括[12],他认为地方特性包括:地方的身份特性、地方的历史遗存、地方对于人的幻觉的激发特性、地方的神秘性、地方能够激发的愉悦感、地方激发的惊1地方理论构成与环境本质地方理论是从人—地关系视角,以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认知模式为方式,以地方性和地方感的生产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为核心,用以解构空间或环境构成的理论。地方和地方感思想是地方理论的核心。

3.2地方想象建构———微区位视角

3.2.1地方微区位原理的阐释微区位理论是小尺度(城市内部)选择具体生产、生活、事业单位位置的应用行为空间理论。其研究的重点是经济、生态、文化、行为诸因素的空间结构、场势对微区位的综合影响机制[13]。因此,微区位又被当代研究学者称之为“超空间”城市研究的基本单元。微区位研究包含两方面的社会含义:一是微区位感(TheSenseofmicrolocation),即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某种经历,如激发起的情感,兴奋、欢快或愉悦的心情等;二是微区位精神(Thespiritofmicrolocation),微区位精神是指一系列特征的集中表现,这些特征为某些位置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个性。微区位原理构建的意义在于将区位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生活空间层面,从宏观物质空间到地方微观单元空间的研究过渡,寻找在区域的社会空间环境下,微区位地方观的布局规律与空间秩序[14][15]。

3.2.2休闲空间营造中地方微区位设计策略具体的控制指标要素包含形体空间控制要素和行为空间控制要素1)地方形体空间控制要素①可进入性:休闲娱乐空间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配置多样化的休闲场所,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可进入性;②可视性:休闲空间要有明确的空间方位、休闲标识体系,合理处理好封闭与开放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私密性休闲需要;③可获性:休闲娱乐设施在配置上要能够为不同休闲者所接受,要体现舒适性、人性化、标准化、方便化、价值感,即地方要让休闲者能够很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活动区域;④交通适停性:休闲设施周边要设置明确的交通出入口方位,配置足够的停车位和泊车位;⑤产业特性:休闲娱乐产业要考虑集群化、竞争与共生产业特性的存在。

2)地方行为空间控制要素①地方感: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要能够体现成长激发、安全庇护、身份性、社会交往等多种情感价值需要,具有强烈的地方感;②亚文化特性: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家庭等要素塑造不同的亚文化空间;③环境提升:休闲场所营造要在服务水平、设施类别、设施质量、设施等级、环境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提升地方环境质量的认知水平;④展示性:休闲场所在形态设计上要具有空间的形象展示性,甚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具有炫耀性和象征性,满足体验过人群的骄傲性需要;⑤价值性:部分休闲场所要凸显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地域亚文化、遗产价值、娱乐价值、消费价值等多元价值为一体。

4西安大都市休闲空间发展的地方化实践模式

4.1地方资源强化(图9)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的休闲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城市休闲空间的魅力基础,正如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凸显的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休闲氛围、山水园林城市凸显的是城市山水自然休闲空间特色一样。营造特色的休闲空间,其首要任务是抓住城市独有的,甚至有时是比较微妙的地方资源特质[16]。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基础,通过多维资源的叠加,达到休闲空间集聚极化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彰显城市休闲空间潜力。西安大都市休闲空间营造的地方资源强化模式就是要在战略层面上去诊断、识别那些承载独特地方区域,构建专门的规划设计策略,提供休闲开发的总体框架,依托文脉,展现活力,塑造地方形象。图9资源强化模式

4.2地方文化造化(表1)地方特色文化是休闲空间发展的灵魂。地方文化可以用来造化休闲空间气氛、产生活动、演绎休闲,吸引人群集聚,刺激休闲经济,形成地方文化产业体系。因此,地方文化造化也是推动休闲空间发展的实施策略;常见的地方文化造化模式有四种:即地方综合造化、地方创意造化、地方艺术造化、地方事件造化(图10)。

4.3地方再生活化地方再生活化针对的是城市历史地段的地方感复兴策略,把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一种地方休闲资源加以保护性开发,使之作为再现休闲发展轨迹的最佳展示场所,形成一种能够彰显地方精神的场所,从而推动休闲空间的发展。城市历史地段的地方再生活化策略可以通过“地方功能重组、地方机理缝合、地方文脉传承”等再造地方活力(表2、图11)。

4.4地方触媒催化美国学者W•奥图(WayneAttoe)和D•洛根(DonnLogan)在《美国都市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触媒(UrbanCatalysts)的概念。触媒被看作是城市中的一个元素;在城市环境中(其实验室环境)形成,反过来又塑造着城市环境。目的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永续、渐进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触媒并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最终产物,而是推动和指导后续发展的催化剂[17]。休闲空间触媒可能是一个大型娱乐休闲购物中心,或者是一个博物馆、或是一个景区、或是一个新建的遗址公园、或是一个大型的节事等,利用城市环境中介入的新的休闲单元场所作为触媒,来促进更大范围的休闲效应的积极变[1]。段义孚认为,“地方是人类生活行为的空间载体,能给予个人或集体以安全感和身份感”[2]。

以上由鲁班乐标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城区休闲空间构建讨论”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鲁班乐标行业栏目。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