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内主要建筑及功能

天坛内的主要建筑及功能有哪些?

神乐署:专门负责祭祀时进行礼乐演奏的地方。

斋宫:专门提供皇帝在举行祭祀礼前斋戒时居住的宫殿。

双环亭:又名万寿亭是国内古建筑仅存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乾隆(1741年)为其母贺五十大寿所建。1975年从迁建于天坛。

七星石:七星石为七大一小的八块镇石。明嘉靖年间按北斗七星排列设置奇快镇石祈吉祥安康。清乾乾隆皇帝诏令在七星石东北方增置一略小镇石,据说是江山一统,华夏一家或不忘祖籍之意。

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对空而祭,称之为“露祭”。是阳数之极,皇帝是天子,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无上权威。

皇穹宇:单檐攒尖顶建筑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存放祭祀神碑的处所。有正殿、配殿、围垣及券门的建筑。皇穹宇正殿内正面供奉“黄天上帝”的神碑,东、西两侧供奉皇帝祖先牌位。正殿外两侧,各有东、西配殿,西配殿为方形,是平时供奉日、月、星、辰、云、雨、雷、风诸神牌位的地方。

燔柴炉:用绿琉璃瓦砖砌筑,有三面九级台阶。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刳净牛犊至于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炉营地神。

望灯台:皇帝祭天都在黎明前举行,因光线较弱,望灯杆上大灯笼用于照明。

三音石:大殿须弥座前三块石板既是,立于第三石板向殿内发声,能听见三次回声。

回音壁:皇穹宇周围因墙体竖硬光滑,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反应良好,可沿前墙体向前传播。只要两个人分别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向北说话,声波会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息。

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长360米、宽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昔日祭典时此路为神舆行经之路,称为神道,神道左右为城砖海墁,供帝王大臣行走。

祈年殿: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古稀门:行祈谷大礼时,为免近七十岁的乾隆劳顿,在皇乾殿旁开一个小门,专供皇帝出入。

皇乾殿:单檐庑殿顶,建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又叫祈谷坛寝宫,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皇天上帝)、配位(皇帝祖先)神版的场所。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