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选取及概况
1.选取原则本文选取上海三个工业厂区的更新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例的选取原则有如下几点:地域集中—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所以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就是减少地域差别。由于上海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大量的工业建筑遗存,其中很多已经或正在经历更新和改造,所以本次研究将案例选取的地点限定于上海。时间相近—随着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全面发展,2004年底,上海市经委建设了17个创意产业区,意图用创意产业让城市老工业园区重新焕发活力,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海涌现出了许多工业厂区的更新案例①。
功能、规模、运营差异——选取功能、规模、运营存在差异的更新案例,有助于对激发活力的不同手法的分析比较。基于上述原则挑选案例,有利于对工业建筑更新中多样的活力激发设计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上海田子坊和上海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在更新前,工业建筑本身并没有鲜明的特点,但是经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更新和改造后,散发出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活力。
2.案例介绍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其前身是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房,建于解放初期,是厂区内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厂房,闲置多年,在上海市政府把这片区域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后,于2005年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8万m2,其后这里经过一系列深入的扩展和改造,最终成为一个包含艺术、设计、办公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社区①。
目前,红坊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参观者和工作人员,逢周末和节假日来参观的游人更多。经过更新改造后的红坊获得了更大的活力(图略),对红坊内部各个人群聚集的空间创造手法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在红坊这样原先较完整的工业厂区内部激发社区活力的设计手法。上海田子坊—街区形态成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田子坊内部就已承载许多不同的功能,除了住宅和弄堂工厂之外,还有司法机构和行政部门,以及大学和医院。
1947年前后,田子坊共有工厂约17家,包括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和上海钟塑配件厂等。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厂逐渐闲置,一些新的城市功能开始进驻。2000年开始,田子坊进行了全面改造,开发旧厂房约2万m2。其中原先比较大型的废弃厂房经过改造成为了泰康路马路菜市场,中小型的厂房则逐渐更新成商业娱乐空间④。
田子坊的里弄式工厂形式有别于其他的工业厂区(图略),自下而上的更新形式促成了功能上的巨大转变,从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获得极高的人气,这些都与田子坊特殊的改造背景和改造策略密切相关。上海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建设共分两期,一期由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8幢建筑组成,于2004年11月改建完成,占地约0.7hm2,总建筑面积约9000m2;二期是对一座U字形平面的汽车零部件厂房改建,于2007年6月建设完成,占地约0.24hm2,总建筑面积约8400m2。
一期和二期隔着马路对望,通过一条位于顶层的空中廊桥连接⑤。八号桥与前面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面向的对象不同,其内部空间主要作为建筑艺术和广告传媒工作室,配合少量的餐饮和商店,所以更像是一个办公区域而不是休闲娱乐场所,除了公共空间,大部分场所是禁止外人进入的。然而八号桥作为办公区来说,却又多了些休闲娱乐的氛围,这得益于建筑师在改造之初就已明确建成后的功能布局,运用多种手法对厂房进行改造,创造出了丰富的空间感受,符合时尚创作中心的功能定位(图5)。通过分析其设计手法,有助于研究不同更新目的和更新功能下相对应的设计策略。
案例比较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红坊—中心开放空间。红坊内最能吸引人群停留的就是在园区中占据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的1.5hm2的大草坪,所有建筑围绕之呈包围之势(图略)。设计运用多种手法使这里更具吸引力:草坪南、北两侧各有一段坡起,不仅形成了围合感,适宜的坡度也方便人们或坐或躺,停留小憩(图7,图8);东、西两侧各通过一个小广场与周边种植的树木过渡,在草坪周围形成了一个柔和的屏障(图略);草坪上还布置有原工厂的生产部件和各种现代雕塑,增添了草坪的观赏点。
田子坊—线性的里弄空间。田子坊的里弄式布局,尺度宜人,除了个别节点位置的小广场之外,其他都是线性的公共空间,非常有利于营造商业氛围,这也是其他大尺度工业厂房望尘莫及的。田子坊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个优点,在狭小的弄堂空间里尽可能地扩张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图略)。八号桥—边角式空间。用地的局促决定了八号桥不会有太多的室外空间。既不同于红坊有大片的广场式草坪,也不同于田子坊线性的建筑与弄堂空间平分秋色的布局,八号桥的建筑在总平面中占有绝对地位,这里的公共空间是建筑之间剩余的缝隙,是顺从于建筑物的边角式空间(图略)。
2.室内外过渡灰空间的处理红坊—利用厂房原有结构形成灰空间。红坊内建筑留出了有利于交流活动发生的灰空间,采取的方式是在改造厂房时利用原有结构在建筑入口制造灰空间(图略)。田子坊—自发形成的里弄灰空间。田子坊的建筑边缘灰空间主要是由各个商户自发创造的,由各式各样的雨篷和遮阳伞组成,由建筑本身形成的灰空间较少。各不相同的雨篷不但让商户可以在公共空间里摆放更多桌椅来扩张自己的营业空间,也为整个田子坊营造出一种熙熙攘攘、充满活力的氛围(图略)。
八号桥—精心设计的灰空间。由于八号桥布局紧凑,室外空间相对较少,所以建筑师精心设计了很多可以激发使用者交流的灰空间。如在3号建筑中,建筑师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构架,拆除一部分墙体,把室内与室外打通,这样就为这个建筑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三面围合的有屋顶覆盖的交流空间(图略)。建筑师在八号桥二期设计中将主楼梯的一面墙完全打开,形成了一个面向中心平台开放的灰空间,还通过加大楼梯平台创造出吸引人们停留发生社交活动的缓冲空间(图略)。二期的入口采用架空的形式,并通过一个大台阶分流车辆和步行者,步行者经过台阶上到建筑中央的大平台,或在此停留,或去往各自的办公室(图略)。
3.建筑单体的改造红坊—尊重原有建筑的改造策略。红坊内老厂房的改造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只是在内部根据使用功能增加了一些新的构筑物和隔断,让空间的利用更为理想(图17)。设计结合现代使用功能,把新老建筑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同时不破坏老工业园区的整体氛围。新建筑的立面设计也与老厂房保持统一,大量使用红砖,力求强化园区的整体性(图略)。田子坊—由商户自发的微改造。田子坊里大多数建筑立面的改造是由业主在墙上增开窗洞和玻璃橱窗,以及配合店铺的主题对门面所做的改动(图19)。
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一部分体现为与立面改造相结合的通过加设凸窗或阳光房的形式向里弄扩张内部空间,一部分则是为了适应功能需要对平面和房间分隔作出的调整。八号桥—基于创意办公需求的全方位改造。八号桥的单体建筑在设计时灵活运用工业建筑原有的结构构架和特殊的层高,同时根据办公要求设置不同大小的房间,各公司的办公空间不尽相同,一些房间从厂房的横向分隔,通过单侧外廊相连,一些房间则是从厂房的竖向分隔,内部通过螺旋楼梯通到夹层空间,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也为入驻的公司提供了更多选择(图略)。由于八号桥功能定位趋于商业办公,所以对于立面设计,建筑师大胆采用了多种具有现代感的材质和配色,与其他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大都选择尽量保留建筑原有材质的策略并不同。尤其是连接一期和二期的空中廊桥,完全由钢和玻璃打造而成,充满了现代感和商业气息,成为八号桥的标志(图略)。
4.更新中的功能定位红坊—综合的功能地位。红坊内入驻的租户主要包括艺术文化、创意设计、办公贸易、休闲娱乐、广告传媒五大类。其中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和现代民生展览馆作为有固定展出的展馆,吸引了一批比较固定的人群。一些创意类工作室和商店位于建筑较低楼层,其他则安置于厂房中央通高部分加建的二层空间内,最大化地利用了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也促进了不同的适用功能间的交融。田子坊—浓厚的商业氛围。
田子坊内部的攻能以商业和餐饮为主,与其他工业厂区更新最大的不同在于,田子坊从过去到现在都承载着居住的功能,目前田子坊里仍有一部分老住户,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也为田子坊增添了别样的活力。八号桥—安静的办公场所。八号桥的功能定位是时尚创作中心,里面分布着的大多是各种创意工作室,因而在八号桥看到的更多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而不是闲庭漫步的参观者,使用公共空间的也多是出来小憩或者讨论的工作人员。这种功能定位也为八号桥创造出一种安静而有条理的氛围。
激发社区活力设计策略
目前,中国关于工业建筑遗存更新改造的实践日益增多,如何在更新后使之重现活力是应重点探讨的课题。通过对上述三个工业建筑更新案例室外公共空间、建筑外在形态和更新功能定位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激发社区活力的不同形式和设计手法,可以总结出如下设计策略(表略),或可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人的活动具有多样性,吸引人们驻留的空间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类型进行相应的设计,激发相互间的交流,为场地和社区带来更大的活力。红坊通过提供多种混合功能和大草坪开放空间,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人群。
田子坊的里弄式亲切布局和自下而上的自发的改造行为,以及各种充满文化冲击的对比,让来到这里的人流连忘返;八号桥的改造紧紧抓住创意工作室的功能需求,营造出理想的办公氛围和丰富的交流场所。通过对上述案例的研究,可以归纳出,更新中的功能定位对社区活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决定了社区中活动人群的数量和类别;室外公共空间的塑造影响着社区内人群的活动方式和停留、交流地点,同样是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建筑外在形态是人群对社区的直接印象,同样影响着社区内的整体氛围。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筑遗存更新实践案例,需要将这三个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有效激发社区的活力。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