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以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时空背景作为出发点,从形态角度、功能角度和技术角度简略地分析了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并举以实例予以说明,以期为加强现代建筑设计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建筑设计创新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活动在具有价值效果的基础上,富有构思方面的首创性。”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平面及空间领域,还凸显在建筑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等方面。通常来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是一个建筑评价者,都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审视现代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以及创新性,即建筑的形态、建筑的技术、建筑的功能。从这三个方面,日本现代建筑也向人们诠释了其整体形象、发展历程,并从中表现日本现代建筑的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就这些需要突出这些内容。
一、侧重形态的创新设计
(1)形态的创新日本现代建筑的实体创新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几何特征组合方面、象征元素的运用方面以及建筑结构的优化方面。就几个特征组合方面而言,其将立方体与圆柱体这类基本几何学形态引入并还原到建筑形态当中,抑或让几何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系统中形成简单的组合,进而构建一个简约极致的建筑大体结构或者动态图。追求立体组合形态的创新主要源于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的演变与拓展。在现代建筑体系中,日本建筑设计师们喜欢将简约、抽象的设计理念运用于建筑体系中,他们认为这是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或者准则。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为业界所熟知,设计方案在2004年斩获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其组成体是多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如图1。
据估计,这个圆柱的直径大约为113m。采用这种几何组合图形形态,可以将内部复杂的建筑结构简单化、形象化,正好与简约、极致的建筑理念相融合,这正是日本现代建筑的魅力所在。就象征元素的运用而言,具体表现为将象征元素与工业文明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建筑固有价值包含其艺术之美、价值之美及实用性。很多建筑设计师们在谈到如何设计一栋具体建筑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建筑的功能并不能涵盖建筑的全部意义,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强行把两者相融合,就会失去建筑本身的固有价值。
故应该顺其自然地将建筑设计元素、建筑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法合理铺展开来,而在具体完成设计的时候,需注重强调并遵循建筑设计的原则。无论是地域要素还是自然要素,对场所的感受不应随着形体出现而发生任何改变。于1981年设计修建完成的名护市厅舍,以当地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作为设计创新的前提条件,将屋脊和柱子托架用以对整个建筑进行支撑,放置了56只当地传统民居常置于屋脊上作辟邪之用的陶制“唐狮”。针对建筑结构的优化问题,建筑形态和建筑内部结构的优化应该是其要突出的重点,运行创新元素促使现代建筑形态更加鲜明化。
譬如由渡边诚设计的都营地铁大江户线饭田桥站就可以称为这一方面的典型实例。该建筑在设计与构造过程中,在建筑蓝图设计过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地下空间的设置和车站的通风装置形态都类似于“网状”,“网状”结构的建筑形态更加自由化,其特点更加鲜明化。很多设计师自身认为这是建筑物体的本性,是在全面系统了解与掌握建筑物体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建筑本身形态和结构的探索。“非设计的设计”(Design一lessDesign)是业界赋予这种设计手法的称谓。
(2)空间形态的创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讲求天人合一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也体现在其建筑理念中,其在注重建筑结构和谐之美的同时更注重人与社会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之美。日本现代建筑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了创新与延展。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理论创新。在上世纪70年代,“间”空间和“灰”空间理论分别由矶崎新和黑川纪章先后各自提出,这两种建筑理念皆以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作为基础,且在生活中数次被验证及运用。他们分别设计的东京螺旋体大厦和福冈银行本馆就是很好的典例,不仅完美诠释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化,还让各自的理论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其二,创新自然要素。传统的建筑设计体系中,建筑的空间意识形态受到设计师们极大程度的关注。而现代建筑体系中,建筑的自然之美更为设计师们所强调。由空间要素向自然要素进行过渡,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建筑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创新性的具体体现。其三,空间体验的才创新。日本传统建筑体系里面,日本建筑结构的个性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其中的空间关系是建筑设计师们一直以来探讨的热门话题。这就为现代设计师们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创新提供了可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以鬼石多功能设施为例,该建筑由妹岛和世设计,3个曲线形态的玻璃体构成了其主体结构。具有流动性的水滴与多种立体形态的交织编织成了一个蜿蜒的“港湾”。
二、侧重功能的设计创新
(1)使用功能的创新在日本传统建筑体系中,设计师们关注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在现代建筑体系中,设计师们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特殊人群方面。比如近年,日本的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设计师们针对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站在空间角度和建筑设备角度创新老年公寓,尤其注重室内高差和安全系统对老年人群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为老年人这个群体提供居住便利的目的。站在建筑人体工程学角度,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卫生设备,都需要明确固定其设备的几何尺寸,使设备与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适应性得到保障。又如安藤忠雄在丰荣图书馆设计中,都是以儿童身高作为设计依据,以便所有的桌椅板凳符合儿童的身体特征。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凸显现代建筑的实用性,还符合特殊人群的具体需求。
(2)精神功能的创新日本大和民族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一点我们在其武士道精神中就可以看出。而建筑精神功能的创新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窥视:其一,环境空间与意义的协调性。现代建筑设计师们希望自己设计的建筑能够让使用者明显感受它的实用性以及建筑的协调之美。这里的协调之美是指将现代建筑的自然之美与环境要素以及其他艺术设计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现代建筑的意义。比如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图2),光线从墙面上洒下来,在地面上拖出长长的光影,让祈祷教徒能够感受教堂的光辉。一般光的照明对于建筑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在教堂中,光的照明意义就被弱化了,而是指代光所营造的一种象征意义,一种照耀人们心里的美丽梦想。其二,对天人境界的追求,建筑习惯保持“未完成”状态。
譬如追求建筑系统尽可能地对社会和自然环境开放。这种还没有完成的建筑是对建筑设计本源的拓展。比如伊东丰雄设计的风之塔,其灯光效果主要视风的方向而定。这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现代建筑对建筑形式进行的创新,空气与光在这种创新之下实现了灵活转变。对此,伊东谈到:“建筑的设计理念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改变,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作为社会的一员,其完成还是未完成时都要以实物的本源为基准点和切入点。”这就是“瞬间等同于永恒”的建筑哲学思想的由来。
三、侧重技术的设计创新
(1)结构技术的创新结构技术的创新在日本建筑的抗震能力方面的体现最为突出。日本国土陷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位置,板块间的碰撞挤压,使日本常常爆发地震灾害。因此日本建筑尤其注重建筑的抗震能力,且规定建筑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无论是在耐震技术领域还是隔振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绩。在2005年落成的相模原市营上九泽住宅群,就开创了将隔震结构物从单体扩展到群体,以一整个街区来作为隔震结构物的先河,除了建筑抗震方面,日本建筑设计们现在愈加关注建筑“柱”的概念创新。最为典型的建筑是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图3)。
采用无缝钢管制作双曲线状的戳条柱构成透明度很高的管子作为主体结构,其楼板是用钢材制作而成。这种由平板与管子构成的水平空间赋予了现代建筑的有机形态。(2)材料技术的创新在日本现代建筑队材料的创新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清水混凝土的改造。日本的创新使得这种材料去掉了以往的粗野,赋予了混凝土在建筑中一种精致而洗练的表现。此外,日本还对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日本纸、灰浆、瓦进行了创新使用,如在松崎町立伊豆矗立的长八美术馆,其由石山修武设计,对灰泥的使用完全不羁传统。再譬如清木淳在渴博物馆中对于木材运用的创新,黑川纪章在东京新国立美术馆之于玻璃运用的开拓,都独具匠心,赋予了传统建筑材料以崭新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日本现代建筑在设计创新中,要以传统设计手法作为基础,以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作为设计要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日本建筑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中,要以本国的地形地域环境和国情作为出发点,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形象鲜明化和个性化的建筑特色。建筑设计师们在创新建筑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时,要站在生活经验角度理解现代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性,从而让日本现代建筑建筑在我们独到的设计创新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