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进步对建筑发展的引导作用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是用物质手段限定的空间,是由这些物质和空间共同构成的。史前时代,人类已有住所。人类最早时期的建筑,分两大类:一为在地面上挖洞穴,另一类是在树上架设可以住人的空间。时至今日,陕北地区的窑洞和云贵地区的傣家竹楼的基本形式仍是穴居和巢居。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只能用自然材料(如木、石、竹等)进行简易的外形物理性加工而筑成房屋。

为半坡遗址,从中可以看到,这座建筑已经可以满足当时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了,这已经很接近居住建筑了。精神需求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在英国、丹麦、东欧诸地乃至亚洲的一些地方,都能发现一些形式大同小异的石台。石台上进行祭祀活动,石台下埋葬死者的遗体,还有刻有图腾的石柱。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建造高大的建筑,于是,木构架上架桁条、椽子,上铺瓦下为墙、柱和门窗。不仅形成物质上的满足,而且精神上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如一些皇宫大殿、神庙太和殿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屋角走兽10个,建筑十一开间,从数量及形制上都为最高级,象征皇权至高无上。而雅典帕提农神庙平面达69.5m×30.9m。柱高达10.43m。宏伟的建筑显示了壮丽的气魄,这首先要归功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利用梁和柱这种形式来构筑房屋。由于工程技术的可行性,于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建筑———形成了建筑的地域特征。建筑的地域性差别的原因,分主客观两大方面。客观因素大体有气候、地貌、生态及自然资源;主观因素大体有社会的结构形态和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及技术水平,以及与相邻地区的交往程度。最明显的对比,为我国西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对比,以气候为例。

江南一带,每年3月,春雨绵绵“,桃花水”;每年六月,又有黄梅季节;夏季和初秋又有热带气候和台风,大雨如注,有时大雨会持续6h~7h不止。所以这里的传统建筑,一般都用坡度较大的屋顶,如上图。屋顶的面层铺设小青瓦,并且还将屋面做成弧线形。这样能使排下来的雨水冲到离墙基较远的地方,保护墙基。主观上的影响,同样十分显著。例如印度传来的佛教,经过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吸收与消化、改造,使之合于国情。因此也改变了建筑的形态,不同于印度的佛塔,中国的佛塔是木构塔。

这种形式正映射出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它是现实的,理性的,世俗的;与印度的那种遁世,无情的形式很不相同,而这些从建筑上得到了体现。建筑是由人建造的,所以它的演变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从建筑的艺术性的角度上有所体现。拜占廷建筑(穹隆顶和集中性布局)———圣索非亚教堂;罗马风建筑(罗马风格)———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哥特式建筑(高直式)———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建筑(人文主义)———罗马的麦西米府邸;巴洛克建筑(高贵富丽,标新立异,趋于自然)———罗马圣卡罗教堂。再从细节上看门窗的风格:门窗的演变,从罗马的半圆拱到尖拱,又回到半圆拱,它们各不相同,但它们是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持续变化的,又是螺旋形的,构成了一个循环;而这一循还,就表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近现代。

建筑的发展是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共同促进和推动的,中国古代建筑,从“秦砖汉瓦”至今,几千年变化十分缓慢。中国传统的木构砖混和西方的石构都限制了建筑结构的变化。进入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材料和技术纷纷涌现出来,于是各种结构和造型成为了可能。如屋顶的形式:在较大的空间里不设柱子,产生了薄壳屋盖、折板式屋盖、网架式屋盖和悬索屋盖等。

尤其现在,人们采用混凝土代石,而且在混凝土构件内部还放置钢筋,使它受力更合理。如一根梁,当它受力弯曲时,由于梁的下面放有钢筋,从而不易使混凝土开裂、断掉。这种材料不但经济可行,而且可塑性大,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的构件。由于技术的可行性,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种流派喷涌而出。1851年坐落于伦敦海得公园的“水晶宫”的建成,标志着近现代建筑的开端。它是由铸铁和玻璃制成。一到夜间,室内灯火通明,看上去晶莹透亮。芝加哥学派于19世纪末叶崛起:形式追随功能。

20世纪上半叶,风格派、表现主义、构成派、未来派及“包豪斯“的相继出现更加说明了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推动了建筑的蓬勃发展。人的物质精神的需求不断增多,建筑也跟着发展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建筑师———赖特,他设计的流水别墅跨在瀑布之上,与山石、流泉及林木有机的结合在一体。此别墅共3层,第一层直接临水,包括起居室,餐室,厨房等,起居室阳台上有梯子可下达水面;第二、三层是卧室,每间卧室都有阳台,室内有些墙面用粗毛石片,具有自然感,体现了不同寻常的人文关怀。

二战后科技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当然也影响到了建筑。出现了“高技派”,强调新材料与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造型奇特。它把结构,设备等本该隐藏起来的东西显露出来让人欣赏,外面还设计了自动扶梯,形式十分奇特。

之后又有后现代建筑思潮和解构主义等新思想出现。有人撰文指出建筑的十大趋势:①建筑功能的变化和类型的调整;②环境观,共享和互尊;③地域和民族格局的重组;④社会总结构的变迁与时尚;⑤高尚情感与建筑美学的变迁;⑥社会的结构变革与建筑思潮;⑦设计过程和方法的变革;⑧建筑内涵的变迁;⑨人与建筑,全球性的考虑;⑩从现实到未来的构想。由此,充分论证了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进步,也就是说,有了这些物质性的保证和信息形式的进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活动才渐渐多了起来,反过来说,随着人们的精神活动日益丰富,对建筑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