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解放大桥

福州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见证了中国的历史。
简介
福州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解放大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
“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
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
“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
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历史作用
解放大桥作为福州的一个标志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前便对百姓生活和城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连接南北交通的孔道,连接着闽南地区,它改变了人们只能摆渡过江的出行方式,方便了闽南地区百姓同福州百姓的来往,加强了福州同其他地区的联系。同时,由于福州城区的发展是自北向南推进的,因此解放大桥作为连接南北交通的唯一桥梁,其重要作用一直延续到现在。
曾参与解放大桥设计的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的刘总工介绍说,福州市加强了对这座充满历史积淀的桥梁的维护和翻修。“1994年,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桥墩崩离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开始重建,1996年9月竣工。”改建后的解放大桥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砌桥墩和桥面,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桥的两侧设置了四组钢管弧形的空中吊桥,分承了桥身的负荷。新桥新气象,橘红色的吊桥横跨于闽江之上,似长虹卧波,为福州又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解放大桥上车水马龙,昔日一片荒地的中洲岛也已成为福州的特色商贸城之一。随着福州市政建设的发展,横跨闽江的桥梁也已由仅此一座增加到如今的6座。
“在榕城人怀旧的情结中,解放大桥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存在是无可替代的,它铭刻了古今福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福州每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脚步。”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表示。而60年来,解放大桥既为福州市民的现代生活提供着帮助,也在泱泱闽水之上诉说着福州人的历史记忆。
更多关于“福州解放大桥”等全国桥梁建设规模和桥梁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号。

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