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过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到实际施工,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鲁班乐标小编就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过程设计和大家说明一下。
(一)、工程概况本文研究的工程对象是一个填海区,该填海区是未来主要的滨海商务、居住、休闲片区,总规划面积约4.2平方公里。填海场地的地貌单元为滨海浅滩及沙河入海口,场地原貌为湾海相沉积带,平均海水深度2.7米,海床平缓,整个场地淤泥面标高约-0.5Om至-1.50m,由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低潮位时大部分淤泥面出露。
整个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根据场地内岩土层分布特征,将整个场地分为四个大区:1区是非扰动的淤泥区;2区是由于抛填挤起的淤泥条带区;3区是人工填石区;4区是人工填土区。再将1区按淤泥厚度大于和小于10m划分为I11和I12两个亚区;2区按淤泥厚度大于和小于10 m划分为I21和I22两个亚区。
(二)、设计原则与思路本文研究的填海区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原则是:全面达到标书要求;密切针对场地现状,采用可靠技术,运用成熟经验;充分考虑施工安排,协调和平衡整个场区施工,合理利用资源,符合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经济合理;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分期分区施工,工期合理。
本文研究的填海区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思路是:
(l)首先填筑区内路网,将场地分割成区块,同时作为场区施工便道;
(2)将各个封闭区块疏干、晾晒,保证后续工序干法施工;
(3)各个区块施工相对独立,合理安排交叉施工,协调整体资源和工期;
(4)充分倒运利用堆载材料,减少填海材料总量,并尽量减少卸载土石方外运,争取将所有土石方都消化在场区内。
(5)根据目前土方资源情况,尽量多利用石方和土加石,而少用素土。
(三)、分区及施工顺序的设计根据场区总体规划,首先将整个场地首先划分为道路区、场地区、海堤及水域护岸区;再根据工程地质分区不同的填筑和软基处理方法,划分为若干处理小区。道路首先区分不同的规划道路,再按不同的填筑及处理方法划分成若干段(按里程桩号分段);场地首先以东滨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再按路网分割成南1、2、3、4、5区和北l、2、3、4、5、6区,共11个区,每个区内又分为填土区、挤淤区和非扰动淤泥区三个处理亚区;海堤和水域护岸区分为沙河西路永久性海堤区、人工湖护岸区、人工河护岸区和南侧永久性海堤区。
根据用地规划和场地现状,确定整个场区的总体施工顺序按“由南向北,由近岸向离岸”的原则执行。具体施工顺序如下:
(l)填筑道路路堤、海堤和水域岸堤,将场地分割成若干区域。
(2)将整个场地分为三期施工。南区(东滨路以南场地,共分南1、南2、南3、南4、南5五个小区)为第一期;北区临近现有岸线的北l、北2、北3、北4四个小区为第二期;北5、北6两个小区为第三期。
(3)第一期、第二期场地的堆载材料均采用土石方;第三期场地的堆载材料部分用土石方,部分用水。第一期场地的堆载土石方卸载至第二期场地作为填方材料,第二期场地的堆载土石方卸载至第三期场地作为填方材料,第三期场地的堆载土石方卸载作为道路和堤岸区的补充填方。
(4)道路、海堤及护岸的软基处理、堤岸成型和临近场地的填方协调进行。
以上仅为施工顺序控制的总体原则,施工时可灵活掌握。如果某个场地小区因为规划或其它原因要提前施工,随时可穿插安排,并不会影响整体施工安排和总体工期。
(四)、场区道路软土地基处理的具体设计1. 场区后海滨路软基处理设计方案场区后海滨路沿线大部分已进行了填筑,填筑材料有素填土、土石混合料、大块石和建筑垃圾等。现将整条道路情况分段分析如下:
(l)创业路以北区段:前期已完成施工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填海和软基处理工程”范围已包含本区段,即本区段已进行了插板预压(预压荷载40kPa)处理,从勘察报告提供的本区段3个淤泥样品的试验结果看,含水量37.1% - 54.6%,孔隙比1.011-1.498,均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因此,我们认为对本区段淤泥不必要再作进一步处理,只需清除现场垃圾,进行简单的面层处理即可修筑道路。
(2)创业路-东滨路区段:本区段已经填土部分以堆填的花岗岩风化残积土为主,含有少量砖及直径10-20cm的碎石块,填土面标高在+3.9 - +5.7m之间,淤泥底板在-5.2至-6.2m,靠东滨路一段尚有部分水域,泥面标高在+ l.0m左右。本区段淤泥和填土均需加固处理。
(3)东滨路以南区段:本区段大部分进行了抛填,以填石为主,最大块石直径在lm左右,标高在+2.3至+5.2m之间,残留淤泥不均,淤泥底面标高一般在-4.3至-5.9之间,局部达-8.2m.区段最南端尚有部分水域,淤泥面在-0.6m左右。本区段淤泥和填土均需加固处理。
因此,本路创业路以南区段均应进行软基处理,根据场地现状、地质条件和地区同类工程处理经验,可供选择的软基处理方法主要有: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强夯法、砂石桩法。选择后海滨路各分区的处理方法如下:
(l)创业路以北:商业文化中心区软基处理施工时,本段已经加固处理,本次不再处理。
(2)创业路-东滨路区段:本区段紧临附中和蔚蓝海岸住宅小区,环境影响敏感,动力强夯办法不宜采用;区段内填土基本为素填土,仅局部含有部分砖块和直径10- 20cm碎石块,振动插板可行,故本区段采用振动插板堆载排水固结的方法处理。
(3)东滨路-工业七路区段:本区段紧临住宅小区,环境影响敏感,动力强夯办法不宜采用;区段内填土以块石和碎石土为主,无法进行插板施工,故本区段采用砂石桩堆载预压的方法处理。
(4)工业七路以南区段:本区段周围为较开阔的场地,环境影响不敏感,区段内填土以块石和碎石土为主,部分区段为素填土。故采用强夯置换墩的办法处理。
2.场区东滨路软基处理设计方案场区内东滨路范围淤泥底面标高由西向东逐渐加深,标高在-6.6至-10.4m之间。目前整条路南半幅已填筑了抛石堤,填筑标高在+2.5至+5.Om之间,该堤填筑完成已达七年。道路软基处理分区将东滨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老堤填筑成分较复杂,主要是开山石和素土混杂抛填,老堤下残留淤泥厚度最厚达6.7m,并且老堤北侧补填了部分杂填土;东段老堤基本由大块石抛填而成,本段4个钻孔显示,抛石挤淤情况良好,大部分已无残留淤泥。场区东滨路各分区的处理方法如下:
(l)老堤西段残留淤泥较厚,应进行处理,但考虑本段有大型排洪箱涵和西部通道地下行车道通过,将来需进行大开挖(地下行车道将开挖倒淤泥底板以下),本次拟不作处理,留待排洪箱涵施工和地下行车道开挖时再做处理。老堤东段基本无残留淤泥,且填筑时间己达七年,在长期自重和行车荷载作用下,已完成自身固结沉降,不需再做处理。
(2)西段北侧路堤补填和地基处理本段路堤的补填和地基处理需考虑下列因素:不给下一步地下行车道开挖造成进一步困难;排洪箱涵可能同时施工,地基处理时不要造成过大振动;充分结合目前的地形、地质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定本段地基处理方案为:砂石桩堆载预压。
(3)东段北侧路堤补填和软基处理本段老堤用开山石抛填,基本已挤淤落底,新补填路堤应尽量保持材料和沉降与老堤协调一致。本区段采用侧向爆破挤淤抛填开山石的办法进行路堤补填和软基处理。
(五)、软基工程的监测根据招标文件,本次监测的目的是监控填海造陆软基处理过程中各阶段的加固效果,确保工程质量,同时获得工程验收资料,总结施工经验。具体目的和要求如下:
(l)了解软弱土层,如淤泥层,排水固结的发展变化过程;
(2)了解整个软基处理过程中孔压消散、沉降变形、水位变化等情况;
(3)查明软基加固处理交工时的固结情况和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对加固效果进行检验及评价;
(4)收集观测数据,指导施工、控制施工速率,保证地基稳定;
(5)对实测资料进行反分析,用以验证、修改设计。
在工程监测过程中,实时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并将监测的结果反馈给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和建设方管理人员,对现场的施工起到动态了解作用,为信息化施工提供数据。除了监测数据的实时反馈之外,将实测资料经过必要的整理之后,以月报的形式提供给有关各方。待工程结束之后,提供完整的监测总结报告。
对浅层沉降监测成果分析后可知,经堆载预压处理后的地基加固后的压缩沉降,其中最大值为2015 mm,最小沉降仅为713 mm,整个场地平均总沉降量1528 mm.整个场地监测后期沉降速率在0.50-1.00 mm/d之间,平均沉降速率为0.76 mm/d.按照实测沉降数据利用三点法推算的地基最终沉降量,整个场地固结度介于873% - 94.5%之间,总平均固结度为91.8%,场地沉降已渐渐趋向稳定。
总之,本文研究的填海区软土施工场地在已有的整个监测过中处于安全状态,没有出现整体失稳或局部滑坡等不稳定现象。通过监测可以认为本次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取是科学可靠和经济合理的、监测预警的准较为恰当,监测很好的控制和指导了施工,使施工组织处于和管理处于科学合理和可控状态。
更多关于“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过程设计”等建筑建设方面的知识,可以登入中国鲁班乐标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