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建筑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有哪些呢?风雨桥 、侗族鼓楼、贵州吊脚楼、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筑群等贵州民族建筑。以下是具体的内容: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侗族风雨桥

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均系木石结构。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及桥面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钉。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侗族鼓楼

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在侗乡,几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楼。鼓楼为集资建成,有专人看护。逢年过节,是集会赛歌之地;农闲时节,是老人谈古论今之处;也是宣传政策的场所、文化夜校的课堂、业余剧团和业余歌组的俱乐部。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侗族吊脚楼

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吊脚楼结构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划分,即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三层为粮食储藏层,其中以二层为主要层。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雷山县城北的丹江河畔。距凯里27千米。始建于明初,全寨有118户,500多人,皆为苗族,以陈、吴二姓为主。朗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山上至今遗留有着杨大六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战壕;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民居依山而建,为木质结构吊脚楼。有5条花街路通向寨中。东、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顶寨门。寨里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皆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寨中有两个铜鼓、芦笙场。场子模仿古代铜鼓太阳纹的图案,以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12道光芒,朝着12个方向伸展。铜鼓、芦笙场的两头,用鹅卵石镶嵌成两匹飞奔的骏马。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憩。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为特征,所以此地苗族又被称为“长裙苗”。朗德上寨四面群山环绕,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流入丹江。跨溪有风雨木桥,沿溪有石磨碾房。寨子对面有养牛坡,坡腰有约5300多平方米的平地和一长150米的赛马跑道。每年农历三月马日,雷山、凯里、麻江、丹寨四县交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此举行爬坡、对歌、赛马等活动,盛极时达万余人。朗德上寨由于历史辉煌、民族风情浓郁,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贵州少数民族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