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镇建筑设计

1黔东南少数民族村镇民族建筑现状

黔东南州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地区,苗、侗、汉文化既有融合,也保持着自身个体差异,其民族思想、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居的建筑结构与布局之中。

2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传统传承不够。绝大多数传统民居融入了建筑文化的地区性和多样性。现代建筑的崛起忽略了黔东南建筑在地域环境中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使得一些建筑失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建筑风貌样式也出现了偏差。同时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民族性的建筑减少。

2.2建筑文化意识不明确。黔东南州为苗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民族建筑,然而在建筑设计上却比较单调,同时在研究建筑文化上也是存在定位不明确。因此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抽象、提炼以及升华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是需要长远地区考虑,这一过程需要综合地域、人文、地形、地貌等因素。

2.3营造技术需要提升。黔东南地区民族建筑多为双层木结构,而且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条件中建筑形式也是呈多元化变化,各个工匠修建的房子也是各有千秋,同时融合各自的经验、审美到建筑形式上。使得建筑形态出现多元化特征。但是计量方法采取原始丈量方式,计量方法不够精准,同时使用原始的建房子的工具,时间消耗很长,技术的落后带来了时间消耗的问题。

2.4建筑开发欠缺科学的管理。黔东南民族村镇建筑在保护与发展中没有能立足保护优先原则,因此在开发旅游过程中部分民族建筑遭到了破坏或者风貌变化,同时在管理方面,政府大多只是理论上的保护与挂牌管理,缺乏相应的措施,同时建筑在防火以及防水等方面也未能完全有效的改善,在加上保护的主角多由政府来承担,缺乏公众的参与,对民族建筑的保护难以开展下去。

3黔东南少数民族村镇民族建设计实行的对策

3.1传承建筑文脉,弘扬民族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上,应该融合黔东南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建筑文脉,弘扬民族文化。因此需要对黔东南民族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测量分析建筑周边环境,以此来从中提炼民族建筑元素即吸收原有文化的精髓,保持民族特色,以实现黔东南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民族特征文化特质的建筑设计,运用现代建筑材料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

3.2改善建筑外貌,加强功能建造。在黔东南少数民族以及乡镇居民的现代化住房设计中,在保持传统民居建筑外形、文化符号、空间心理的基础上,加大梁柱截面及开间进深尺度,满足房屋户型布局方面的灵活性;以营造技法、防火隔音、保温隔热和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从结构上解决传统民居采光通风、隔音、保温、楼板振动等问题;对建筑屋面、外墙、门窗、装饰构件、地面等全面改。以低成本、节能、安全、民族化为原则,提高建筑的功能性与舒适度,形成具有可实施性和推广性的黔东南传统木结构建筑模式,使得传统民居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3.3运用新兴科技,改善新兴能源。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壁材料,在建造或者改造建筑修缮建筑的时候,采用胶合木替换传统的木质材料,使用耐水防潮地板替换传统的木板,使用可以隔音的木板材料,利用高窗的烟囱实现房间的空气对流。可以利用废弃的材料做燃料,同时利用沼气代替平常使用的木质燃料,改善房间的用火条件以及方便度。利用太阳能构建发电系统,为房子提供更好的照明,利用农村废弃物的暖通技术,改善村镇民众的生活条件。

3.4加强村镇建筑宏观调控。任何少数民族建筑都一直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更新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有所失必然会有所得。而当今社会整体环境的变迁、人与自然的矛盾、贫困落后的现况等,都是迫使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步上衰败之路的主要原因;而且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黔东南建筑原有的特殊价值也在逐渐褪去。因此改变现况、保持传统迫在眉睫,庆幸的是当今的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从传统而来的现代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对传统的继承、超越和扬弃,研究传统建筑的目的,不仅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

4结束语

黔东南建筑设计,将以低成本、舒适性、节能化、地方民族化为原则,以对民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前提,提高黔东南传统结构建筑的技术和水平,使改良后的木结构建筑成为贵州地区最具民族特点、最易居、最经济的建筑形式。只有我们重视少数民族建筑,不破坏建筑结构,同时加以完善,对新型的资源加以利用,才能实现黔东南少数民族村镇民族建筑可持续性发展下去。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