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1雨水综合利用
1.1雨水利用流程
建设项目屋面及硬化地面产生的径流通过项目区内雨水收集系统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绿地内,拦蓄入渗到地下,下凹式绿地蓄满后通过项目区内道路布设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经雨水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雨水调蓄池内或排入项目区内生态景观水体。雨水调蓄设施蓄满后,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排入区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项目区内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灌溉系统最终用于项目区乔灌木及绿地灌溉或道路浇洒,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区域水环境。总之,通过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能够缓解下游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1.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1.2.1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和净化,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遇到降雨强度较大的雨水可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人工湿地净化:为了营造湿润的水环境,项目区内配置人工湿地,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采用提升系统—水泵进行循环。
1.2.2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收集、屋顶绿化、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渗滤池:渗滤池与池塘、洼地相配合,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水生植物,起到调蓄集水的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渗透性地面铺装一般采用透水砖,渗透系数介于6.0×10-2~1.8×10-1让宝贵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起到入渗、滞留的作用,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1.2.3雨水收集系统
道路渗滤沟:考虑到景观和功能需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高,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下渗。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坡度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④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⑤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1.2.4雨水贮存系统
人工湖:结合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包括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清水池。雨水利用时主要从清水池采用提升系统抽取,供冲厕用水以及补充绿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设计时常水位标高比溢流口低10cm,而驳岸的标高则根据常水位来设计,使降雨蓄存量增加,保证至少单次降雨量在50mm以下时不会产生溢流,既保持了平时湖水充盈的亲水效果,又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础。人工湖设计时配置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在丰富湖区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的作用。为保证湖水清洁,防止水质恶化,中水处理系统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附近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得汇集的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2结语
一些城市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一定程度反映了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雨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使城市在雨水利用过程中发挥收缩自如的海绵体作用。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