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分子标记等先进遗传改良技术对动植物品种进行科学改良,并通过相应的工程措施对技术成果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过程。2000年以来,针对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态势,国内存在产学研脱节、产业化条件成熟的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国家相应启动了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生物育种产业是农业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方向,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农业高技术产业。
前些年虽然国家只安排了产业化工程总投资的10%的扶持资金,却带动了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的积极性,对农业生物高技术应用、新品种的产业化发展、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问题。必须面对国内需求不断提高和国内外资源、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在宏观管理、资金、政策和工程内容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我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成效显著
2000年以来,结合国家农业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围绕保粮增收的总体建设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实施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通过组织各部门和各省区对国家和省鉴定的有关生物育种的科技成果和相关品种(系)的产业化方案实施,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引导全国有条件地区的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围绕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和组织下,依靠各省区相关企业的力量,对生物基因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共实施了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250个,对450个具备产业化条件的动植物新品种(品系)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工程总投资约17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约20亿元。在新技术应用和新品种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1.1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的产业化,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保障(1)在种植业新品种示范应用方面,国家先后组织了湖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海南、吉林等省建设优质超高产水稻的项目27个、新品种(品系)58个的产业化,新增水稻父母代良种3.3亿kg,约可推广1000万hm2,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6%;组织了吉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建设玉米项目19个、新品种(品系)44个的产业化,新增玉米新品种2.4亿kg,约可推广800万hm2,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9%;组织了吉林、山东、河南等省建设小麦项目9个、新品种(品系)15个的产业化,新增小麦新品种7300万kg,约可推广113万hm2,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7%;组织了黑龙江、河北等省建设大豆项目5个、新品种(品系)15个的产业化,新增大豆新品种9200万kg,约覆盖233万hm2,占全国的24%;在油料、糖料、薯类及其它经济作物均相应组织实施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良种推广面积超156万hm2,形成年增产50多亿kg。已发展成为国内种植业内稳定的高技术生物育种产业,成为稳定市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
(2)在棉花新品种示范应用方面,国家先后组织了新疆、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建设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质品种产业化项目10个,对20个新品种(品系)进行了开发,新增优良种籽2600万kg,约可推广116万hm2,占全国优质棉种植面积的23%。通过这批项目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物技术选育的棉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底,通过生物技术选育的棉花新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棉花主产省的生物技术棉花种植率已达到100%。通过产业化技术的突破,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影响的高技术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与世界著名的美国孟山都生物公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3)畜禽、水产新品种示范应用方面,近年来先后组织了北京、新疆、湖南、河南、吉林等省(市、区)牛胚胎及牛新品种快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湖南正虹猪、吉林、四川、新疆优质羊快繁等43个高技术示范项目,对湖南正虹猪、渝荣配套系猪、海南文昌鸡、湖南黑牛、云南的大河乌猪等46个优良品种分别进行产业化工程配套。这些项目的实施,带来了畜禽新品种繁殖技术的革命,有力地推进了畜禽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和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分析,已实现年新增核心良种奶牛4.42万头,良种奶牛胚胎20.6万枚,良种肉牛肉羊冻精680万支,奶牛冻精350万支,优良父母代种猪19.3万头,父母代种禽1585万套的能力。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推动我国本土品种资源的产业化,促进了我国地方种畜资源的改良和商业化进程。在水产类通过对青海湖裸鲤、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福建花鲈等22个项目、37个品种(品系)的产业化开发,新增优质鱼虾蟹苗生产能力79.1亿尾,贝类苗37.7亿枚。
1.2促进了农业生物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生物育种高技术项目,在一系列生物育种相关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过去10年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工程推广技术中,11%的项目企业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12%的项目企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59%的项目企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化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植物育种主要应用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分子标记3种技术。①促进了转基因技术与相关技术的有效融合,为植物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撑。如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和单/双价抗虫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价抗虫棉及单/双价抗虫棉技术成果为基础,形成一批抗虫棉生产性繁育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产品中试基地,使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的熟化、中试、转化和组装,培育了一系列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培养了一批集中配套技术的示范样板棉区。除转基因抗虫棉外,在粮食作用、林木花草、饲料作物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培育和推广了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品系,且规模不断扩大。
②转基因技术与航天育种、远缘杂交等高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如在“新疆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然彩色棉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中,将航天育种、离子束灌注、转基因、远缘杂交等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彩色棉新种质,获得经济性状有明显改良的新品系。③双价、多价转基因技术逐步完善,不断研制出功能更加强大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河北三北种业有限公司高油玉米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属于发明专利,该项目利用三种遗传效应(杂交优势增产效应、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增产效应、花粉直感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及赖氨酸含量的增加效应),突破了普通玉米无法高产、高油化的局限。
(2)畜禽育种方面。①突出了我国本土品种资源的产业化。国外动物种源大规模进入,并长期垄断中国种畜市场。针对中国“引种-退化-再引种”的对外国种源严重依赖的怪圈,和普遍推广的国外高生长性能的品系(如猪的杜×长×大杂交组合)风味不足,肉味不浓,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现实,相比之下我国本土畜禽品种更加适合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的消费习惯。已实施项目中,重庆的渝荣配套系猪、云南的大河乌猪和广东的阳山鸡、皖南青脚鸡、南江黄羊、青海大通牦牛等都属于地方特色新品种,在现代生物技术推动下,不仅具有风味突出、抗逆性强等特点,兼具较好的生长性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这些项目加快对我国地方特色品种的产业化。
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促进我国地方种畜资源的改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将不同特点的某类动物进行杂交,经过几代繁殖后,能够实现既定育种目标且后代性状稳定的才能成为一个品种或品系。由于杂交组合多,杂交后代性状不稳定,及动物体有自然生长周期,因此,选育动物新品种(品种)周期比较长,难度大,尤其是大型动物如猪、牛等有时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系)。现代养猪育种技术中应用较多的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方法。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