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鲁班乐标给大家带来关于建筑公式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向工业建筑学习或若干建筑公式的推导张永和+张路峰本文分析工业建筑以演绎出另一个建筑:基本建筑。
重要公式一: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此公式将工业建筑限定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如厂房、仓库等。民用建筑的定义是一切非工业建筑的建筑类型。也就是说,民用建筑本身是个被动的范畴,它的存在附属于工业建筑。民用本身也是一个不定的概念,如果它相对是军用,而不是工业,它的定义便随之改变。
这个公式在中国曾经是通过机构的设立来支持的,从建筑院校中的工业或民用建筑教研室到工业或民用建筑设计院。它出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与经济状况,也体现了对建筑艺术的一个主导性的定义。这个定义公式化的形式是:重要公式二:建筑=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公式二解析:实用≠美观,经济≠美观,可能的条件=经济条件,美观则是可有可无的,可多可少的。
如果用重要公式二来定义工业建筑,得:重要公式三:工业建筑=实用+经济。所以工业建筑是不美观的。
现在有必要定义美观:在重要公式二中,美是附加在建筑上的,独立于建筑而存在的。
因此美观=装饰。即:重要公式四:建筑艺术=装饰于是又可以得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艺术如果将此公式倒转过来:民用建筑=工业建筑+艺术我们已无限逼近美国建筑师/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对建筑的一个著名定义了:即:建筑=装饰了的棚子=棚子+装饰当然棚子所指的并非工业建筑,尽管暗示了工业建筑。棚子定义的是一个我们尚未涉及的概念:房屋房屋自身是个明确的范畴,但与建筑并列时便变得模糊不定了。
是否所有的建筑都是房屋?或所有的房屋都是建筑?是房屋包含建筑还是建筑包含房屋?
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现代主义运动认为房屋是一个更大的范畴,也认为房屋与建筑的差异是确实存在的,因此确定房屋与建筑的关系为:房屋=建筑-意识形态。
其中意识形态≈意义意义构成一个建筑问题,说明建筑师的自我意识,是他试图区别建筑与房屋(包括构造物)的一种努力。
就价值判断而言,现代主义建筑师将房屋置于建筑之上,对立于建筑高于房屋的传统观念。这次颠覆既是失败的又是成功的。首先是失败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们终究未能摆脱建筑。然而成功更深刻,清除了意义的干扰,建筑就是建筑本身,是自主的存在,不是表意的工具或说明它者的第二性存在。
如果能确认房屋是建筑的基础,便可以建立一个建筑学:自下而上:房屋→建筑一个建筑范畴之内生成的建筑学。这个建筑学可能是最古老的,可以说明无建筑师参与的建筑的生成过程。
相对于另一个建立在思想上建筑学:自上而下:理论→建筑此建筑学为跨学科工作提供了平台,为突破建筑常规创造了可能。但在形而上的和/或非建筑的概念固化或转化为物质的建筑过程中,则无法避免翻译和飞跃的困难。
现将自下而上的建筑称为基本建筑。
基本建筑的工作定义:重要公式五-基本建筑公式组:基本=建筑设计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工作=确定以下三个关系:房屋与基地的关系。基地包括地形、景观及城市等变型。
人与空间的关系。即使用,也可能是单纯的时空经验。
建造与形式的关系。材料、结构、建造方法及建造规律(包括经济规律)的审美。
第三个关系反映一个特定的观点,即:建筑形式是建造的结果不是建造的目的。形式在确定材料、结构、及建造方法等的过程中随之确定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问题。
由此可推导一个以建造为起点的建筑设计程序:建造方法→材料→空间→使用结构形式→因此基本建筑不需要装饰。也不认为装饰是罪恶。把装饰视为罪恶只能是懂得装饰又由于信仰压抑自己运用装饰欲望的建筑师的特殊心态。
没有了装饰,建筑是否仍然拥有艺术性?或建筑本身是否具有艺术性?如果将建筑自身的艺术性分别代入上述三组关系,这个问题便转化为:房屋与基地的关系是否具有艺术性?空间关系是否具有艺术性?结构是否具有艺术性?建造是否具有艺术性?等一系列问题。
对以上问题,也许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在三组关系中皆存在着形式的问题。既然存在形式问题,将重要公式二代入这三组关系,则得到:实用(可能)具有艺术性,经济(可能)具有艺术性。
或实用和经济与艺术不(一定)矛盾。
那么,注意美观便值得怀疑,因为它可能成为不必要的多余的活动。进而可以假设:重要公式六:实用、经济=注意美观。
以上假设在重要公式二提出的历史时期可能是不成立的,如果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基本建造要求。然而目前,不但基本条件已具备,更具有了可能的条件。可能的条件实际上对美观或艺术作了物质的定义。暗示着经济与美观成正比。
即:经济条件∝美观。
由于可能的条件实际上只与装饰发生关系(参看重要公式四以及有关讨论),经济状况的改善并没有带来建筑基本质量的提高,只是装饰在建筑中大量甚至过量出现。可能的条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反而限制了建筑的发展,至少是基本建筑的发展。则出现:基本建筑质量∝1/经济条件装饰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为主导思潮的时期经常被符号偷换。排除其中非学术的因素(例如用词不严肃的情况等),装饰与符号的互换关系不是偶然的,装饰是符号的物质化,符号是文化的具象化,文化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构成意义,即:装饰=符号=文化=意义于是不难发现,装饰与意义的并列。如果将这个结论代入重要公式六,即用意义代替装饰代替美观,便得出:实用、经济=关注意义又如果用建筑代替工业建筑,则重要公式三可改写为:建筑=关注意义于是得到:建筑意义即建筑本身。
辗转回到这个现代主义建筑的观点,是因为以上述作为前提,则:建筑(可能)=纯建筑纯建筑=自治建筑=独立建筑建筑学的边缘很模糊,与其它许多学科(如社会学研究、商业管理)存在着重叠关系。而这种现象常常导致了建筑学基本问题的迷失。因此我国的汪坦教授和美国的肯纳斯。弗兰普顿教授都曾提出过建筑独立或自治建筑的概念。获得建筑的独立性,便需要限定建筑的基本问题或建筑自身的特有的问题。
(又如果:装饰脱离意义存在,装饰=装饰本身=纯装饰纯装饰与纯建筑并不矛盾。)
现在可以将基本建筑重新定义为:重要公式七:基本建筑=解决建筑基本问题的建筑基本建筑仍然在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即在建造、空间、和房屋与基地关系中,解决形式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式问题不存在,而是:一:建筑存在着自身的形式语言。
二:理性思维也产生美,这种美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因为最终人将感受到它而被它感动。
基本建筑的形式出自建筑材料与建造方法,它的形象是房屋的形象。即建筑形象反映的建造的逻辑,而不是一个非建筑事物的所谓意象。
建筑美≠雕刻美或绘画美重要公式八:建筑艺术≠美术古典主义建筑学正是以美术为基础的。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以绘画为基本功。古典主义对建筑师的定义是建立在绘图员/美术家的基础上,他通过图/画建筑(动词)。
基本建筑的基础是建造。它对建筑师的定义是建立在工匠的基础上,恰恰反映了英语中建筑师architect一字的原意:archi主、大,tect工匠、技工,所以建筑师实际上是一个领头工匠或主持技工。这个工匠建筑师的基本功是对材料与建造的了解。这种建筑学的第一教室是工地第二教室是车间第三教室是计算机。他也许仍需要画,用手画,但画的质量仅以是否清楚为准。这个建筑学与包浩斯教学体系有血缘关系,是它的发展。
最后,将中国建筑现况代回讨论。
综上所述,中国所谓工业建筑,出于种种限制,设计停止在完成基本建筑任务上,反而相对接近基本建筑,尽管是下意识的。然而,有限的条件带给建筑师的制约可能是积极的这一点值得注意。
进而:建筑师能否进行自我制约?
实践中,自我制约常常是通过聚焦本质问题达到的。就具体设计工作而言,也是通过对工程中特定的基本的问题、性质、和关系的探索。因此自我制约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减法的过程。
设计-减法的设计→发明(用装饰定义设计,设计)
设计的最终对象是生活方式,因此作为发明的设计旨在提高生活质量。
减法是指思想方法,分析排除非本质的因素的操作,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简洁的形式。有时一个合理的建造方法是复杂的。也不构成一定的风格。即:重要公式九:基本建筑≠特定风格风格属于非基本问题。极少主义是一种风格。一幢所谓极少主义的建筑物尽管具有简洁的形式,但未必是解决了基本问题的结果,很可能是追求简洁形式的产物。英国极少主义建筑师约翰。鲍森用整块大理石凿出一个绝对单纯几何形的浴盆,他创造了一个极为昂贵的简洁:鲍森浴盆=形式主义但浴盆也涉及另一个建筑的基本问题:质量。建筑的质量将最终成为其形式。
基本公式十:基本建筑贴近建造=关注建造质量基本建筑也关注建造逻辑的可读性,不是简单地暴露建造。
如此,中国工业建筑只是接近基本建筑而非基本建筑:因为它过于粗糙,从设计考虑到施工质量。然而接近,便足以使我们提出:向工业建筑学习。
以上对工业建筑的讨论对世界上某些地区(如欧洲)和/或时期(如现在)是不成立的。因为工业或民用建筑的概念在这些地区和/或时期里是不存在的。那里和/或那时的建筑师们的工作也自然没有工业民用的分工。
重要公式十一: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基本建筑如果无论任何建筑类型,建筑师们都致力于材料的搭接、构造的逻辑、施工的质量、与基地的关联、人对空间的使用与体验等,他们在创造的就是基本建筑。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