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乐标为建筑行业人士带来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及相关内容,城镇化作为承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结合体,必将成为国家实施内需拉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新型城镇化及其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明显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思想为指导的现代城镇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理念在城镇发展中的具体化。在当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差别、社会不公等,着力于人的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第二,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坚持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同步进行,引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推进产城融合;第三,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引领农民向城镇集中,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城镇相对集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第四,构建五级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强调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复合式发展、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小城镇集聚式发展与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促使不同规模、布局、功能、区位的城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当前,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只能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中原经济区在整体上具备全国多方面指标的代表性,在探索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也是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特别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不稳定,如何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和持续的动力和拉力,显得更加紧迫。稳步推进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大量人口在城镇聚集及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等直接消费需求以及交通、通讯、供电、供气和供水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中原经济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非常突出。农业和农村的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加速中原崛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由于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明显加速,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的新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可以说,未来5—10 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大、速度快、后劲足。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潮流。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依据区情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的选择,必须与基本区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目前,中原经济区区情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人多地少。河南省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近600 人,是我国人口密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地关系紧张,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以较小的土地资源来满足规模较大的城镇化需求;二是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原经济区应当走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三是农业大区。中原经济区肩负着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安全和土地红线的重要责任。城镇化道路应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四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面临的主要矛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此,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机遇
(一)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河南省多年来城镇化率一直排在全国后几位。2010 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38.8%,低于全国11.15 个百分点,尽管2011 年发展亮点多多,但受各种条件制约,与全国平均仍有较大距离。同时,城镇化水平地区性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9 市和安阳、鹤壁、三门峡等市,信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城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同时,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3.2 个百分点,两者很不相称。因此,推进城镇化的空间还很大。
2、城乡差距较大
河南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赶上目前城市水平至少需要几十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县乡公路有路无桥、宽路窄桥等现象也比较突出,村村通标准还比较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饮用水处理设施简陋,一些地方水质不达标。农村低压电网不完善,一些地方供电保证率低,制约了农村家用电器的消费和升级。
3、文化特色还不鲜明
部分城镇的规划设计求新求洋,照抄省外国外的规划思路,导致城市面貌大小一个样、内地与沿海一个样、国内与国外一个样,千城一面,高度趋同。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过度商业运作,不惜拆毁大片历史街区与建筑,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有的在建筑设计上过分追求外在美感和内在功能的完备,文化内涵与特色乏善可陈。
4、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
虽然河南省在城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就业、社保等方面仍然实行城乡分治,尚未建立起统筹城镇化和扩大就业的协调推进机制;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仍然较高,务工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等等。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有利的机遇
1)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度性障碍有望进行突破性改革。已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赋予了河南在土地、户籍、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享有先行先试的权力,这将一举打破城市门槛,放宽进城农民落户条件,加快农民城市化的速度;
2)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而为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勾画了基本的走向脉络。从世界经验来看,当城镇化处于30—60%时,城镇化速度会明显大幅增长,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快速发展的阶段;
3)城镇化作为承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结合体,必将成为国家实施内需拉动战略的关键环节,一些长期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户籍政策、住房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会有较大的突破性改革;四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开始步入成形期,一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化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加快转移,形成了城镇化的推力;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人口向城镇加快聚集,形成了城镇化的引力,孕育出相互融合、互为动因的内生性发展张力。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等建筑相关的知识,更多内容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