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近60亿人口之中,人们的种族和语言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一个人在成长之前甚至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将接受各种各样教育,而这些教育的实践,则依赖于各类各级的学校。自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欧洲第一所固定学校以来,人们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校体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既提供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又提供了培养研究生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从学校实施教育的方式看,又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住宿制教育和走读制教育等之分。
一、教育模式与学校建筑中教学用房的构成
自学校产生在两千多年的不断探索中,班级授课逐步固定下来,成为各类学校特别是初、中等教育普遍采用的、合理的教育模式;与此相对应,不同等级的合理班级规模形成了各自合理的教室规模。在这种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体制中,班级的各类教学活动,以及绝大数的课外集体活动,都在本班教室中进行,班主任负责该班事务;教师具有较强的领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并易于管理,比较适合幼儿园、小学应用。事实上,这几类学校中绝大多数使用的也是这种模式。但是,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在现代社会日益强调交往的趋势下,这种条隔分割的教室构成,显然妨碍了不同班级之间的交往。
所以,就有以年级为中心模式的探索。在这种模式中,常规的教室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班级教室形式用于课堂授课之用;而另一部分则在年级内同一楼层多班合并成一个公共活动空间,用于进行非理性的教学(如音乐课等)及课外活动。整个年级由“年级教学团”负责年级事务,并设“年级教学团”办公室。尽管这种模式正处于个别学校试行之中,但其对中小学学生素质培养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不同等级学校(如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等)的并置上,虽然也有众多事例,但多数只是形式上的并置,在学校设施、教学体系及校园空间、建筑风格等方面,并未构成有机整体。所以,这种学校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美国的佩里社区教育村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其引入的“教育村”概念,使学校的整体有机性一目了然。在这个教育村里,除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共享之外,对某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高年级或高一级学校的课程也可能共享;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是新建学校,其校园的整体性、建筑类型的易识别性以及喻示学生不断成长的设计理念,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二、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
学校建筑需要表现类型的特征,这一点无可非议,但不应仅限于此。对于特定地域、特定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学校设计,可以表现其建筑或场地的独有品质或者一种特别的精神;还可以表现建筑师对建筑、对社会、对历史、对宇宙等个性化理解;可以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异域文化进行建筑的诠释。结合这些非纯建筑的设计理念,可以赋予学校建筑更深的意义,使其具有更广泛的表现力。如德国柏林海因茨•加林斯基学校一例中,建筑师作为一个独特民族(犹太民族)的一员,在设计中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建筑师个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而法国的未来中学,配合所处“未来之境”公园的主题,表现了鲜明的未来精神。
三、学校建筑的基地因素
对新建学校来说,有些学校有多个校址可供选择的余地,可以择优选用;但某些学校却可能因多种原因,别无选择余地,只能在不够理想的校址上进行建设,而对更多的在已有校园中的新建或扩建的单体建筑而言,往往只能在给定的基地上进行。在这些不同状况下,基地内部或外部甚至区域性的特征和条件,对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形式等方面,也同样深有影响。设计中,对此自然应有相应的对策。位于郊区或乡村未城市化环境的学校,面对良好的自然景观,他们的设计当然要反映这些环境景观的特点或对其的态度;而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则可以表现城市和乡村或人工和自然这两个方面的品质,或表现为二者的对比,或有意强调二者之间的模糊和连续过渡;至于局限于市区狭小基地内的学校,则是竭思尽虑地利用屋顶等开辟作为一个学校所必备的球场和校园广场。
有些学校位于各类城市用地的混杂地区,环境气氛十分不利于学校教学气氛的形成,所以,这些学校的布局上可能会采取一种较为内向的、封闭的格局,用以排斥外界的不良影响,创建一种相对理想的校园环境。对于更多的已有校园中的新建或扩建校舍建筑,他们则别无选择地必须将自己植入校园环境和校园文脉之中,于校园的表层景观和深层结构建立起合乎情理的关系,或融入校园环境之中,或在校园环境条件下创建相对独立的、自成风格的“园”,如此等等。
四、面向使用对象的建筑设计
对低幼儿童来说,他们在生理及心理上正处于不完善阶段,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感性层面,所以幼儿园建筑的设计除了要考虑适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之外,还要为之提供认识现实世界的一个直接的窗口,提供模仿和参与、学习的舞台;而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知识的积累及个性化的增强,他们逐渐趋向于更为理性的、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以,其建筑应提供逐渐加强的理性化的空间和形式,以及他们表现个性的场所。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建筑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对建筑系的学生,建筑是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于他们朝夕相伴的学校的建筑,是其最便利的建筑和空间体验的对象。因此,这一类学校建筑应该在满足常规功能的前提下,也应起到样版的作用,更直接地说,建筑本身应充当教育的一种“教具”;而对戏剧校系而言,其建筑体量及空间中的戏剧性效果的创造,无疑会对他们理解本专业戏剧创作中的戏剧性创造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电影学院中以建筑的手段表现的电影大师的经典手法,除了对大师的敬意之外,其实也充当了学生进行电影创作时触发灵感的媒介;而对于其他一般专业的学生,良好设计造就的建筑环境,则是他们培育良好学习心态的理想之处。
五、学校功能的拓展与建筑设计
在某些地方,学校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为在校学生提供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还担当起为非在校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等业余教育的功能,有些甚至还担负起课后托儿所的作用。当然,这些额外功能的实现,不一定在时间上与正常教学发生冲突,但是,由于其往往与正常教学使用同一部分建筑空间和教育设施,这就要求这些学校的部分或公用建筑空间具备多功能的特点,同时对教学设施的维护和保管等也应作出特别的安排。学校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某些学校须将部分设施(如体育运动设施,文化设施等)与正常教学同时或非同时地对外界开放。在这种情况下,校区总体布局应将其布置在对外方便、相对独立又不妨碍正常教学使用便利的位置。
综上所述,在对众多教育建筑实例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所得,旨在对当今教育建筑的变化及建筑设计的状况有一个了解。提醒身处当代的建筑师通过了解建筑的功能内涵,加上自己的巧妙构思,创作出符合使用者更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促进城市和地区的持续发展的成功作品。这一点,国外许多国家做的要好于我们,面对先进国家发展趋势,我们不应迷失自己的方向而尾随其后、照搬照抄、步人后尘,我们应在加强设计理论上学习,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以借鉴、探索、创新的态度去对待国外的设计理论、流派与方法处理建筑设计的问题,使得我们的作品能较好地反映我国不同时期、地区、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美学追求。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