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建筑——汉魏洛阳故城
洛阳建筑有哪些呢?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洛阳建筑——汉魏洛阳故城
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洛阳建筑——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简介
汉魏洛阳故城城墙遗址
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 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全城周长14公里。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汉魏洛阳故城城门遗址
西城墙探出5座城门,除北起第二门为一门二洞外,皆为一门一洞。最北一门是北魏的承明门,向南是北魏的阖闾门,即东汉的上西门,再南是北魏的西阳门,再南是东汉的雍门,北魏时废,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门即东汉的 广阳门。北城墙探出2座城门,西面的一门三洞,是北魏的大夏门,即东汉的夏门,东面的门洞已破坏,有一条路土通过,应是北魏的广莫门,即东汉的谷门。东城墙探出3座城门,皆为一门一洞。北起第一门是北魏的建春门,即东汉的上东门,与阖闾门相对。第二门是北魏的东阳门即东汉的中东门,与西阳门相对。第三门是北魏的青阳门,即东汉的旄门(又称望京门),与西明门相对。文献中所载南城墙的4座门,自西向东为北魏时的津阳门(东汉津门)、宜阳门(东汉小苑门)、平昌门(东汉平城门)、开阳门(东汉同名),没于洛水已无迹可寻。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洛阳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