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文化在旧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一、LOFT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LOFT作为一种居住方式首先出现在美国纽约的SOHO区。牛津字典上对其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但是现在,人们对于LOFT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其最初的涵义,如今的LOFT是艺术、时尚、前卫的代名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在商业化的包装下,逐渐演绎成一种时尚文化、消费文化。LOFT产生之初,是由于一些贫困的艺术家因为付不起昂贵的租金,便利用一些废旧的厂房和仓库作为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后来,这些地方逐渐成为艺术家的聚居区,成为他们进行艺术创造的地方,由此发展出一种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都市居住生活方式——LOFT生活。由于LOFT生活区内有大量艺术家,使得那里的风貌独具风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那里去,地产开发商的介入使得LOFT的租金越来越昂贵,各种创意产业的出现为LOFT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俨然已经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二、旧工业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载体,旧工业建筑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代表着工业时代的辉煌。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更新期,这些老建筑所在的城区自然被划分为老城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重塑老城区成为每一个城市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去“一拆了之”的做法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也抹去了城市的历史痕迹,更可能破坏当地的文脉肌理。

工业建筑作为工业社会的物质载体,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它的实用性是居于首位的,其简洁的外观、宽敞的空间、毫无遮掩的机器,诠释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伴随着机器生产的轰鸣声,先进的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承载着这些物质财富的工业建筑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对于今天的城市文明发展、历史文脉的延续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LOFT文化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LOFT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文化遍布世界各地。20世纪90年代,台湾设计师登琨艳在上海苏州河畔的旧仓库设立自己的工作室,成为国内应用LOFT模式进行旧建筑改造的实例。随后出现了北京“798”、上海“M50”、上海“红坊”等一系列知名的创意园区,它们都在LOFT模式下改造再生,给整个区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国内外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大致有四种模式:创意园区、工业博物馆、景观公园、综合物业开发,这四种模式都受到LOFT文化的影响。LOFT文化延伸了工业建筑功能主义的传统,既表现了对已有空间的尊重,又在一定限度内对空间进行灵活多变的组织和重构。如,青岛啤酒博物馆以百年老建筑为依托,设计了三个展览区域,向外界展示青岛啤酒的百年历史、生产设备以及啤酒文化。

四、LOFT文化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适应性

1.宽敞自由的空间

LOFT的最大特点就是空间宽敞,旧工业建筑层高大多在4米以上,内部宽敞,有着大面积的通高玻璃窗,在初期适合对光线和空间要求较高的艺术创作。后期,居住者通过对空间的划分,使LOFT呈现自由化的特点,工作区、起居区功能划分明确,空间大小随居住者的喜好而变化。它们就像经过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一样,是一种主观创造的浪漫情怀,没有固定的装饰语言,是个性、自由的体现。

2.工业元素的保留

LOFT由废旧厂房改造而来,在改造初期,艺术家运用原有的工业元素,为简单无装饰的墙面增添景观元素,将场内的废旧机器部件改造成书架、沙发,厂区内的废旧钢铁制作成各种雕塑,让原本存在其中的事物还原材料本身的真实感和历史特性,又表现出艺术家巧妙的构思与创意。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