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对策研究

农村生活污水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与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即提升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的产生;完善家庭生活污水的初步治理设施;生活污水的模式化治理策略,仅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生活污水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认清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是决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策的选择与制定。因此,本文主要以探讨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对策为目的。

1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

在一则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研究的文献中,有如下的统计数字:2016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3.51亿~125.26亿m3,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20%[1]。

生活污水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这是从统计数据的对比中得出的客观结论。因为,能够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只有五分之一。20%的数字表明还有余下80%的行政村没有进行污水处理。但在这20%的数字之内,还不一定能够保证他们所处理的生活污水都能达到标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呈现一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从已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20%的行政村与未参加生活污水处理的80%的行政村相比,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现状;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即使在20%已参与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内,各个行政村之间也会在污水的处理技术,使用的处理设备等方面呈现不平衡的现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引文的统计数据可知,如果要想把参与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的数值由20%提升到100%,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抛开这些数据,仅从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源头上讲,生活污水不可能彻底消失,因而,处理污水的过程同样漫长。

2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对策

2.1提升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的产生

在一项针对湖北省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调查中,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湖北省三峡库区农村户平均生活污水日产生量为46.132 L,人均日产生污水量为17.530L;人均日产生污水量受季节、地域、农户有无下水设施的影响,与农户收入水平无明显联系;农村生活污水水质不稳,其中,COD、TP、TN及NH4+-N等指標的浓度变幅较大,仅pH值变幅较小[2]。从引文可知,农村生活污水的相对稳定,从数量上讲,17.530 L/人。无论是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富裕还是贫穷,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总量相对稳定。这说明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大致相同,因此,只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减少生活污水的产生,从而在相对意义上减少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完善家庭生活污水的初步治理设施

 如果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配合“厕所革命”完善相应的家庭污水治理设施,则会实现减少污水排放的目的。这里完善污水设施的思路应该从多个层面上思考:在第一个层面上,完善是相对传统污水设施而言。在第一篇引文中,针对那20%范围之内的行政村而言,完善传统的污水治理设备尤为重要。因为从第二篇引文可知,生活污水的水质具有不稳定性。COD、TP、TN及NH4+-N等离子的变化,意味着需要不同的治理设施与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方法,任何一种设备,它的针对性都是相对较明确的。况且随着治理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发展,及时地更换传统的设备,选择最新的、高效的方法,无疑可以提升生活污水的治理效果。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完善是配合新农村建设中的“厕所革命”等污水治理活动,为那些还未实现治理生活污水的行政村添加生活污水的治理设备,传授新的治理方法。

2.3 生活污水的模式化治理策略

生活污水的治理应该有一个模式化的方式。所谓的“模式化”可以从四个层面上理解:一是从提升环保意识,减少污水的产生到对已产生生活污水的处理;二是从探索家庭生活污水到全组、全村家庭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的模式化;三是从治理方法自身的模式化;四是从管理到治理的模式化构建。“‘三分建、七分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成后能否长效运维管,切实改善区域、流域水环境质量,成为政府和群众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治理与管理是整合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化构建。且这种模式更能彰显它是针对第一部分的分析,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长期化的特点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需要模式化构建,但这里的模式化需要从广泛意义上进行多维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多维化思考的结果,即多重的模式化治理构建更是基于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平衡发展现状的一种客观思考。管理与治理整合的模式化适合于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而家庭与全组、全村整合的模式化处理方式更适合于生活污水治理刚起步的行政村落。

3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面对迥异的污染现状,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