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今年8月5日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指出,中国已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0%,今年要再完成5%的目标,2010年争取实现2007年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降低20% 的目标。12 月即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达成新的气候变化协议,中国的表态受到世界的关注。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适逢其时。从1851 年英国万国博览会开始,世博会原先的展会功能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和思维激荡。国际展览局的《国际展览会公约》明确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世界博览会是一种展示活动,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现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未来的前景。21 世纪以来的世博会都从不同的侧面关注了环保问题,上海世博会更是我国在环保领域的一次集体性实验,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以及设计人员主观使命感的支撑下,这一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2009年7月28 日世博会的组织者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市环境保护局共同发布了《中国2010年 上海世博会环境报告》向社会传达了我国举办绿色世博的积极信号,8月18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中国2010年 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肯定了本届世博会的诸多绿色努力,涵盖了空气质量、水体、废弃物、交通等一系列内容,并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集中的绿色实验,也正是未来理想城市的预演和缩影。围绕这一实验的进展,反观当前的绿色设计领域,不难发现目前绿色建筑领域一枝独秀,而对于园区、整体运营等方面并没有实际可操作的标准供参照。同时对于一些并没有深刻理解绿色内涵的设计团队来说,如何做到名至实归也还存在问题。因此,在这个时候提出深绿设计的概念,也就是通过世博会这一前瞻的绿色实验,把设计师、开发商、使用方(包括管理部门和用户)整合进绿色的内涵,引发对绿色设计及其价值核心深层次的思考。1贯穿全程的绿色世博有学者把上海举办2010年 世博会的契机与日本1970 年举办大阪世博会的国家发展阶段相比较,认为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1970年 大阪世博会参观者超过6 200 万人次,这一数字与我国对上海世博会参观总人数的预测接近,几乎每两个日本人就有一个参观过世博会。大阪世博会促进了关西经济带的形成,形成了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直接推动了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上海世博会能否在经济上实现重大的带动效应并非本文的研究对象,而本届世博会无疑可以被称为绿色产业跨越式发展和绿色理念科学普及的重大契机。我们不妨首先简要梳理一下筹备中的上海世博会,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绿色启示 。1.1 以和谐为核心的规划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两岸,协调区面积5.28km2,是2005年 爱知世博会的5倍 ,围栏区面积3 .28 km2,其中浦东2.38 km2,浦西 0.9 km2。在黄浦江发展历史过程中,该区域形成了码头、仓库、住宅以及一些污染企业交错共存的状态,区域内共有2 72 家企事业单位,居住着1.8万 户居民,用地的局促已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博会选址在这一区域,关迁了所有的工厂企业,动迁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黄浦江两岸的功能得到更新和梳理,100 万m2的 沿岸景观绿化带和生态走廊的形成将使上海和谐城市的形象更加突显。可以说,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这三大目标在文明交流的大旗之下得到了和谐统一 。1.2 以绿色为宗旨的建筑和2 000 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一样,形形色色的绿色建筑是世博园区里最大的看点之一。一轴四馆永久场馆都在设计阶段就将绿色建筑作为目标,在解决各自建造技术难点的同时,综合应用了多项环保技术[1](具体技术内容见表 1 )。此外,浦东园区的各国自建馆、浦西园区的企业自建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实物案例,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园区基础设施的绿色技术把这些绿色建筑联为一体,将水源热泵、气力垃圾输送、燃气空调系统以及横贯园区的滨江绿地系统都昭示着一个绿色园区的诞生 。表1 世博会绿色建筑技术汇总表1.3 以创新为价值的运营世博会运营包括参观者服务、参展者服务、设施保障、安全保卫等等多方面内容,秉承世博会的创新精神,本届世博会采用了多种基于新技术的运营维护手段,同样显示其在环境方面的前瞻性。其中,各类永久建筑均纳入世博会环境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筑检测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将园区各类用能情况和产能情况(太阳能发电等),以及建筑内环境质量统一到能源中心的检测平台,这一平台同时还将与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结合,及时反映园区的空气质量。此外,园区初步规划18 个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设备,并将通过设在气象馆内的世博气象台把精细化气象服务变为现实。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可达 7 000万人次,日平均参观人数达40 万人次,为实现畅达、舒适、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保障目标,组织者提出了园区公共交通零排放的目标。与1 000辆左右的零排放车辆相伴,加氢站建设、绿色停车场等等附属设施都得到了落实,智能交通网络的建设也将成为世博会乃至会后的上海提供顺畅的交通保障。目前,世博会组织者正在深化各方面的运营计划,通过周密的预案制定和资源整合,对园区运营的高效降耗会产生积极作用。综上所述,上海世博会的绿色体系正是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寿命周期中做出尝试。这些尝试建立在较为可靠的独立技术基础上如水、电、固废等等,而这些技术的集成将极有可能引发超越其技术自身的推动力量,这种动力可能表现为专业领域的技术革新,也可能表现为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对于某一领域的价值认同,并进一步催生该领域的发展。这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现象,类似于神经元系统的连结和意识的形成,而被美国学者约翰?霍兰称之为涌现的现象。世博会上集中展现的各类绿色设计,也许正隐含着某种启迪全民环保意识竞相涌现 的 阀 门 。2 全 球化的绿色设计背景唤醒深绿设计理念上海世博会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广为传播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筹备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关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人居环境的改善, 并直接来自于设计工程行业的技术革新。值得指出的是,规划、建筑、景观作为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术层面已经获得了部分的统一认识。吴良镛先生就曾提出,要新建立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科,使三个学科做到三为一体。因此我们有理由在回顾当前绿色设计领域发展趋势的时候,站在一个宏观而广义的人居环境立场,这样做将更有利于我们超越学科和技术的界限,思考问题并做出分析。2.1 从警醒到自觉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早期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启蒙阶段、争论阶段和立法阶段。启蒙阶段,以出版物和系列环境灾害性事件为代表,目前官方层面的环境保护基本上围绕着立法、执法和评价标准设定而展开,《京都议定书》和《21 世纪议程》等著名文本已经将争论带入如何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负责以及谁该负责。与此同时,民间的环境保护运动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监督和促进的作用。2.2 绿色设计的评价标准和技术基础目前常用的绿色设计评价主要限于建筑领域,对象一般为建筑单体,这固然缘于建筑耗能在国家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较大(我国约为30%),但也由于人们对于环保的注意力还没有从建筑本身,进而发展为建成环境整体,即人居环境上来,而这一点,正是规划设计领域既成现实的历史路径。有理由相信,对于绿色设计的关注,会以绿色建筑为基础,逐步过渡到其所处的人居环境。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为三类,第一类系统是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绿色性能评价与选用系统,有代表性的包括BEES和Athena等;第二类系统是对建筑物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绿色评价的系统,有代表性的有Energy Plus、En-ergy 10和Radiance等;第三类系统是绿色建设性能的综合评价系统,代表性的有BREEAM、LEED和GBTool等等(表2)。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