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代表性建筑

说起台湾代表性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台南赤崁楼、北港朝天宫等台湾标志建筑。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以下是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台湾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中正纪念堂简介:

中正纪念堂位在台北市中,分别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爱国东路、信义路的周界,占地为24.79顷,为纪念蒋介石于1976年(民国六十五年)筹建。

中正纪念堂建筑背景:

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逝世后,行政院于当年6月即决定兴建中正纪念堂以纪念,并聘请俞国华、林金生、蒋彦士、高魁元、赵聚钰、费骅、赖名汤、谢东闵、蔡鸿文、周宏涛、秦孝仪、张丰绪、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庆等16人为中正纪念堂筹备小组筹备委员,后又于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纪念堂筹建指导委员会,聘请张群、何应钦、陈立夫、倪文亚、王云五、于斌、钱思亮、黄少谷、谷正纲、黄杰、林伯寿、吴经熊、连震东、陈启天、徐庆钟、张宝树、谢东闵、孙亚夫、刘阔才 、戴炎辉、刘季洪、周百练、蔡鸿文、林挺生、林洋港等为指导委员。

筹建小组成立后,行政院择定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东、爱国东路以北、信义路以南之间地段为建堂基地,并对外征件。经征件评选,后决定采用圆山大饭店的设计者杨卓成的设计,随即于1976年10月31日破土、1977年11月动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并于4月4日举行落成典礼,4月5日起对外开放参观。

配合开馆工作,行政院于1980年3月1日成立“中正纪念堂管理筹备处”,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隶属台北市政府。1986年,中正纪念堂改隶教育部管理,并完成组织条例立法程序更名为“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

中正纪念堂建筑结构:

园区及广场

台北市最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它是蒋介石的纪念馆。24.79公顷广大园区里,坐落着中正纪念堂、中正公园、牌楼、围墙、瞻仰大道、“国立”剧院、国立音乐厅,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动广场、艺文表演中心。以中国庭园造景为主要设计形制,加廊窗棱古典而幽雅,整体建筑则以蓝、白二色搭配相和,有着自由、平等的寓意。

园区包含位于中央艺文广场两侧的国家戏剧院及国家音乐厅(即两厅院),但两厅院管理单位为国立中正文化中心,为一独立运作的行政法人机关,不属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管辖。全由杨卓成的和睦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规划。

环绕整个中正纪念堂园区的环外回廊,每隔4.5米就崁一个中国式灯笼窗,共有26种造型,聚集了灯笼窗各种样貌,别富特色。内部亦有多处庭园造景,人行步道总长约5公里。而庭院内云汉池及光华池,寓意“汉影云根”及“光复中华”,池内饲养许多锦鲤,也是园区内著名景点。

牌楼

纪念堂外原有“大中至正”四字牌楼,巍峨雄峙,接着是宽长的瞻仰大道,两旁花草树木一片绿意盎然,在尽头可见纪念堂建筑主体。

该牌楼规制是“五间六柱十一楼”规格,高30米;2007年12月8日之后,被更换为“自由广场”四字。牌匾更换,源自国民党与民进党之争,曾引发大批反对者与支持者的对峙与冲突,有关此牌匾的争拗,现在仍时常为媒体所报道。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台湾代表性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多相关“台湾著名建筑”、“台湾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鲁班乐标。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