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

地震破坏力非常强,在对建筑物使用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随之,建筑整体安全、抗震性能已成为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关键所在。在现代化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技术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其必要性、可应用性日益突显。因此,本文作者对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问题予以了探讨。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环境问题已成为新时期的主要旋律,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地震。在新时代下,从大型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状况来看,我国一些地区建筑物抗震水平比较低下,没有达到相关规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建筑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1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隔震技术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为基点,减少建筑结构地震反应。隔震技术比较适合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需要避开不利地段。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抗震设计,比如,地基、建筑物上部结构。在具体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自身结构、地震结构特点,把隔震层设在建筑物核心位置。由于隔震层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隔震设计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1)隔震地基材料。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物类型不同,采取的地基材料也各不相同。对于这方面,可以运用特殊材料来处理建筑物地基,削弱地震波,从而弱化建筑物在地震中的震感。由于传统建筑物主要采用粘土、砂子进行基础部分垫层,可以应用沥青类型的新型材料设置隔震层,能够起到较好的隔震效果。

(2)基础隔震结构。它是指在建筑基础部分消耗大量的地震波,可以有效防止地震波传递到建筑上部结构中,能够降低地震对建筑物上部结构的破坏程度。但所设立的隔震设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用于高层建筑物。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在设置隔震设备之后,会延长自身的自振周期,无法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但在建筑基础、上部之间设置的隔震装置在底层建筑物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可见,在建筑基础隔震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使其也能在高层建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3)层间隔震装置。层间隔震是在建筑物原有结构上安装对应的耗能减震装置,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其中的装置隔震、质量减震能够同时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但和基础隔震图1技术相比,层间隔震并不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还不到20%,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层间隔震的应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在应用到刚完工建筑物的同时,还能加固已有的建筑物。

2建筑结构减震设计

(1)新建建筑物结构设计。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物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之,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已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物基础部分进行必要的特殊处理,充分利用各种消能减震设备。以此,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其效果不如隔震层;

(2)对已建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在对建筑物进行地基、基础隔震设计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要在建筑工程还没施工之前,最晚也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在建筑物的关键位置安装特别的隔震设备。不然的话,即使安装了隔震装置,在地震来临的时候,也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建筑竣工之后,想要对其进行抗震加固,需要灵活应用增多阻碍的方法,即在建筑物相关部位设置消能减震设备。但这样会增加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成本,使工程造价超出预算,不利于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中,要仔细检测建筑隔震装置的相关性能参数,注意各方面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相关流程来装置隔震、减震设备,还要精心设置隔震、减震装置的设置部位,对建筑物的走向、该地区地震断裂带分布情况,二者之间的关系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断优化各种隔震、减震技术,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以此,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不断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向前发展,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查询建筑企业、中标业绩、建造师在建、企业荣誉、工商信息、法律诉讼等信息,请登陆鲁班乐标、鲁班乐标或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