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
常用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
⑴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特点: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制作手段:指标法和3S叠图法。应用:①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和影响评价(主要)。②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CP评价(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矿业开发项目等)。③土地利用开发和农业开发。
⑵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CP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步骤:①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工程组成和建设等有关资料;②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③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④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⑤监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⑥根据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项目对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评价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⑶类比法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分类: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类比对象(类比项目)的选择条件: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因子(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已有一定年限,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应用:①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②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③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与评价;④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⑤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⑥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⑷列表清单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于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特点:简单明了,针对性强。应用:①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②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③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⑸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指数法是利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来表明因素变化状况的方法。特点: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思路,但难点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态质量的标准体系,且难以赋权和准确定量。综合指数法是从确定同度量因素出发,把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变成能够同度量的方法。分类: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应用:①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评价;②生态多因子质量评价;③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⑹景观生态学法是通过研究某一区域、一定时段内的生态系统类群的格局、特点、综合资源情况等自然规律,以及人为干预下的演替趋势,揭示人类活动在改变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作用的方法。景观生态学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空间结构分析(斑块、基质和廊道),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也可以用于生境变化预测,目前是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先进的方法。①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判定标准: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可用优势度(D0)值反映,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Rd=(斑块i的数目/斑块总数)×100%;Rf=(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LP=(斑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D0=0.5×[0.5×(Rd+Rf)+LP]×100%.②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分析的内容:生物恢复力分析、异质性分析、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
⑺系统分析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步骤: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能妥善解决一些多目标动态性问题,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在进行区域开发或解决优化方案选择问题时,显示出其它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中使用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等方法。
⑻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的历史变迁、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方法,评价目的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通常采用香农-威纳指数表征。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