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本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按照“需求牵引、设计统一、共同投资、资源共享”的原则,一是建立了一个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基础数据的管理与维护;二是搭建了一个权威、通用并具备开放性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了网络在线的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便捷服务;三是完成了10个示范应用系统建设,为公共平台的广泛推广和深度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为积极推进建设项目的推广应用,市政府印发《数字运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着重从职责分工、框架建设、数据更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用维护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基[1]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各行业专题数据的定期更新与维护机制。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含了覆盖完整、内容全面、形式丰富的基础测绘数据,涉及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名地址、精细三维和全景影像。按照《数字运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要求,完成了本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更新及建库工作,开发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高效运行与维护。
2.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
项目建设周期中,首先对辖区原有1:500、1:1000基础测绘数据进行整理入库。由于城市经济及建设发展,原有数据不能满足要求,项目建设中对本市远景规划区650平方公里和建成区、规划区160平方公里进行航空摄影,对1:10000、1:2000、1:500基础测绘数据进行更新与生产,以此来满足基础地理数据库数据的现势性。2.1.1数学基础根据本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际情况,建立独立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与国家CGCS2000大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统一使用转换参数基础上进行数据投影转换,所建成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础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为国家CGCS2000大地坐标系。
2.1.2DLG数据更新生产利用建设周期中新获取的航空摄影资料进行更新生产,编辑和建库主要是在地形图(DWG格式)的基础上,完成各类数据的编辑、拓扑关系建立、属性采集等工作,以及面向集成与共享的规范化、一致性处理工作。DLG数据生产的技术要求及指标如下:1)几何精度:数字地形图中各要素及符号的实体位置精度满足规范规定的平面位置精度和高程精度。2)属性精度:属性项完整,属性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拓扑关系正确,包括多边形实体的封闭性,线性元素的连接性等。
2.1.3DOM数据生产按照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艺,生产满足建库要求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利用DEM进行纠正、镶嵌和色彩调整制作DOM数据,生产流程见图1。2.1.4DEM数据生产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艺,生产满足建库要求的DEM数据。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采集的丘陵地、山地、高山地的等高线、高程点、水域线、量测的特征点、线参与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IN),由三角网内插生成DEM。
2.2数据整理及建库
按照建库技术要求,制定大比例地形图数据建库标准,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编辑、整理,建立拓扑关系,获得满足建库需要的数据。
2.3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及建库
本市建成区及规划区地名/地址数据的采集工作与基础测绘1:500DLG数据更新同步进行,对建成区和规划区88.75平方公里的地名地址、门牌号码等进行外业采集、录入及建库。覆盖全市域的地名数据,利用1:10000数据更新成果及原有的技术资料进行采集并整理建库。
2.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按照《数字运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与专业分项技术设计书的具体要求,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数据按要求实施入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覆盖全市域约1.4万平方公里0.5米分辨率DOM数据、1:10000DLG数据和5米格网间距DEM数据;覆盖城区约88.75平方公里1:500DLG数据;覆盖城区及周边约650平方公里0.2米分辨率DOM数据;覆盖城区约151.75平方公里0.1米分辨率DOM数据;覆盖中心城区约70平方公里三维模型数据;城区及周边约670公里道路(覆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全景影像数据以及88.75平方公里地名/地址数据;数据总量达1.5TB。数据库实现了对数据的分布式管理,可快速进行查询、检索、数据提取、数据更新与维护。
3构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在更新完善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加工,提取要素信息,形成平台数据集(包括地理实体数据、正射影像数据、地名/地址编码数据、三维景观数据等)。通过平台数据整合集成和应用服务功能的研发,形成全市唯一的、权威的、基于网络运行的、能够满足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以及社会化服务空间定位需要的集成系统。依托所建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各部门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和应用实际,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可提供在线地图、标准服务、二次开发、运维管理等服务,确保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服务于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
4应用示范系统建设
项目选择需求迫切、代表性强的林业、国土、规划、农委、水利、文物及公众等领域,依托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路况管理信息系统、文物古迹保护信息管理系统、林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三维辅助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市情信息系统、三农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10个应用示范系统。既检验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可靠性,又为相应部门开发了实用系统,切实提高了决策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节约了系统建设在地理空间数据方面的资金投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
5经验与成绩
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本市需求,借助国家和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优势,集中财力、联合共建、成果共享,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和市三级共建共享模式。同时地理空间框架是政府各相关部门通用的、唯一的、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度。项目建设成果先进、实用,在某些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6结语
下一步,我们将在完善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积极推进建设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同时,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实际,对框架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对接,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积极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以上由鲁班乐标搜集整理,更多关于“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鲁班乐标行业栏目。“一点鲁班乐标,中标很轻松”。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