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探究途径

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探究途径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鲁班乐标为大家解答。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建筑描述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到描述建筑文章有很多,其中不乏极富文采者,其行文用辞,流畅隽永,令读者怡然神往。 无论是赋、记、序、注,还是诗、词,它们都属于中国的书面文体。中国自古流传的林林总总,大体都是见之于甲骨、竹帛、书籍,依赖文字传下为多。索绪尔曾说:“整体语言和文字是两个符号系统,文字系统具有表现整体语言系统的(唯一的)使命。……此仅仅是彼的仆从和影像。”中国文字为象形文字,由此,有一些试图从古文字中追寻当时建筑模样的研究。这样的追寻,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追寻者的主观推论中,其可信程度不言自明。 如果说从单纯的文字来探寻当时建筑的形制是得不抵获的,那么,从它们的组合,即文章、词、诗等之中是否更有把握呢?答案恐怕依然是不确定的。 中国古代的文人著述,受孔孟之道,《诗》、《书》等影响,往往讲求“文以载道”,即文章为表象,而文章中隐含的道理、哲理才是著者欲之流传,欲之表达的实际。为了实现此目的,作者往往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铺陈、排比、比喻等等,来加强文章说辩的气势,渲染其欲借用的对象。这种写作的手法,往往导致了形象的夸张、变形乃至扭曲。在我们没有实物可供对比的前提下,单单依靠这种诗词歌赋来凭空想象是极不可信的。但这并非说古文不可解,在古典文献中,表示判断和描述事件过程是完全不同于还原建筑实体这一意图的。正如通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历史,然而单靠文字的描摹却无法还原当时人物的面貌一样。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某些叙述准确性。 同时,在这些文章中,总是很讲究一些句末的押韵和前后词的对付,这在汉代的骈文及其后类似的文体,以及诗、词中表现较明显。对语汇和词汇的挑剔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叙述的准确和完整。只要我们对比今天人们描述同一建筑的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文章便可发现。偏重于“道”、“韵”的文章与偏重写实的文章的用语、用词差异也极为明显。 最后,要说的是今人不同于古人。文章是语言的表现。而语言是随时代变化的。我们且不追究其表现方式,即文字和语法的变化。单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人肯定是有不同的形象和联想,如“凤”和“龙”。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变化迭经几千年。依清之龙去想象商之龙必定谬以千里。同样,古代的文章中所叙述的建筑,即使略去作者的夸张,我们依然要小心翼翼地追踪语言的变化,或许才能复其貌十之一二。

二、中国古代遗存物 中国古代涉及建筑形象而遗留至今的遗存物,大抵有汉之明器,历代涉及建筑的绘画,壁画,以及模仿建筑的石窟、崖墓等。 汉之明器依目前来看,在建筑型制和平面布局上较有参考价值。虽然在细节上有出入,但从中国古时的随葬习俗,即将死者生前环境重现于随葬品中来看,应该是较真实的。尤其是在一些较高等级的贵族及官员墓中,遵从礼制,等级制,其随葬品也不致谮越过甚。因之,在这种区分等级制的目的性驱使下,一些相应的器物的描述也较清晰。 画像砖由于其营造的物体体积较小,其写实程度也就受限较多,同时由于当时的艺术造诣远未臻于化境,较后来的唐宋文人画逊色,其描摹出的细节,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细节描述,均甚为可疑。 历代绘画依其成就高低,倚重亦有不同。宋以前之绘画,或无法确认,疑为后人托伪之作;或建筑刻画了了,无法追而研之。殆至宋唐,画风焕然一变,山水之作中建筑屡有述及。至有奉诏之作,描摹当时境况至细。故此类画作,如有背景为确证,应视作可信度极大。 壁画不宜与一般画作等量。佛教、神话题材的壁画为渲染其仙境之奇幻,往往于作品中的景物处理上作新奇,夸张之笔。虽本于实际,但其夸张处无法分辨,故错无从指,不应以之为例。而江山胜景之壁画应对照地方志,方可视其是否可与画作比肩。 石窟、崖墓之势又为一变,可依中国塔之型制来看。石构建筑在中国仿木制建筑几成定论,且从其体量,糜费之状况,匠人之技艺,应与木制建筑形象极为接近。其可信度亦应以石窟之体例大小而视。比之于现代之模型,则比例愈大细部愈出。 三、中国古典建筑 建筑于中国古代并未被视为艺术,如绘画、书法、诗歌等。而是归结为一种等级制度载于史籍。将建筑作为“分等辨级”的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来巩固和体现封建等级制。在这种种限制之中,实际导致了在单体建筑中,制约了营造者对建筑单体的创造力,而使其转向于群体的组合。如在清季的园林和皇家陵园,无拘于轴线规矩,布局高低错落,更讲究建筑互相之间、建筑和自然形势之间的搭配——即所谓“因地制宜”。 如果讲究建筑互相的搭配只是囿于建筑形制的僵化,“因地制宜”则可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所在。“地”之一字,即道出建筑所限的各种条件、投入费用、人力、财力、精力;“宜”则说明非是“权宜”,且有在特定条件下追求最好境界最高之意。举凡中国优秀的古典建筑,莫不与此四字有莫大关系。 形制是一种理解和沟通,通过一定的观念、思想,一定的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审美价值(情趣)向广大观众提供信息。形制语义本身传达的准确性是灵魂和价值所在。 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追溯,当然不应忽视对其形制的探究。但与其苦心孤诣的探究其真假形制,还更应着重探究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设计思想和空间意趣。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