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功用。因此,研究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而虽然我国相关领域对该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且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建设发展中的应用效果也极为显著。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现有研究成果明显满足不了发展需求,故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高度重视对二者的研究,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共同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属于非污染性生态项目,通常不会直接造成污染问题,且能够提供给区域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水产养殖、航运等多方面综合效益。而建成的水利工程能够增加枯水期流量,增强各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消减滞待汛期的洪峰洪水,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及发生频率,为人们生活生产营造稳定的环境,同时还能提供给生态环境改善以及防洪灌溉、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等安全保障。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水电开发工程以绝对优势占据着极重的比例,可以说水电是一种能够替代化石燃料且不会枯竭的清洁能源,具有环境开发成本低的优势,而相比建火电站来说,还能减少酸雨危害、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导致北煤南运压力降低。另外,水利工程建设最核心的部分即水利枢纽工程,由于水库具有调节的性能,通过调节不仅能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强下游水体自净能力,还能改善中下游供水条件、水质状况等,为旅游景点开发提供便利,促进旅游事业、渔业养殖业的发展。水库水位抬高能够使水库上游天然水运运输系统得到改善,相比陆云系统来说水运优势更具成本低廉、占地少甚至不占地的优势。其实,水利工程开发目标即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改善非迁徙鸟类及涉禽生存的环境,增高灌区含氧成分及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同时其结合灭螺还可达到显著的血防效益等。
1.2消极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实际上就是隔离出一个巨大停滞水域,而这一水域受水理化特性和太阳辐射的作用,将会形成一种完全有别于天然河流的水域环境,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工程周围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比如:深水水库的水质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层特征,水库深层溶解氧较少且水温较低,但相对来说浑浊度较大,还原态物质及游离一氧化碳较多。第一,水库蓄水。由于蓄水时需要淹没上游,结果严重破坏了自然文化遗产、动植物栖息地、景观等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上易将泥沙拦蓄在其中,导致河床逐年淤赛提高,使得河道过流能力被减弱,不利于其行洪,进而造成水库上游同等洪水流量水位呈逐年递增势态,频繁发生高水位情况,更加剧了水库下游河道冲刷力,引起洪水冲积层甚至河口的丧失海蚀等问题。第二,水库调蓄。调蓄作业易影响库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气候环境、地质构造等,诱发山体滑坡、地震以及地下水位升高所致的水质富营养化、土地盐碱化或沼泽化等。另外,跨流域调水还会影响调出流域的下游生态,比如:河口萎缩、供水安全、河道断流等问题;当然也会影响调入流域,比如:工程沿线水生微生物传播疾病、水质污染、移民问题等。第三,修建水坝对河流的阻隔,将改变江河水的自然流态,造成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易破坏洄游生物迁徙途径,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上下游泥沙淤积及河道冲刷、后退等问题,再加上洪水地震等一系列自然危害所致溃坝,还会加大下游区域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风险。总体来说,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水库淹没,以及对文物景观、地址气候、水体泥沙、生物物种和鱼类的影响。
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2.1转变思想观念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取决于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法和观念的理解是否全面系统,有无确立建设所需生态水利模式等,而这些方面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对思想观念的更新,只要在相应思想观念指导下,注意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观念,尽可能发挥出水利工程防护供水、灌溉防灾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改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功用,从某种程度来说,优化水生态系统能够保障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此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并充分突出其帮助人类生活与促进、保护完善生态环境的效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水利工程的社会服务观念,可以说在国民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中,水利工程建设决定着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只要积极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才能通过其超前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2.2健全
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应不断地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政策,对其整个施工过程监督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进行,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严厉执法,特别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但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项目,必须根据法律法规予以惩罚,追求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执法的力度,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将谁污染谁治理落到实处,让相关企事业单位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有效整治即将造成或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还应针对基本国情积极探索计算生态环境损失成本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策略,尤其是重视移民补偿机制的不断创新,从根本上优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2.3加强预防措施
将强制性、规范性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及具体要求充分落实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并根据人们现有认知水平制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量化评估标准,建立评价生态环境关键要素及综合承载能力的方法,合理统筹规划、改革河流流域发展方案与管理体制。除此之外,政府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流域内则要强化民主协商,唯有如此流域水资源管理才能保证民主性、科学性,全面吻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所需。另一方面,还应与防治相结合,在建设期间尽可能注意保持区域水土,加强水土流失的管治,将政府主导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并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比如:培养国民环保节水意识,可通过奖惩措施、宣传日等进行宣传日常生活节水的重要性,进一步普及使用节水器具,或是规范养殖畜牧业、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式。另外,针对环境脆弱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还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区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尽可能从意识层面着手强化对水资源浪费的治理,以免盲目兴建水利工程。
3结语
随着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环境规律的重要性,为此也意识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具体施工,都应积极采取合理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然而,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属于多因素、多成分、多变量的复杂性、综合性问题,需要建设者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充分认识掌握生态环境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才能确保生态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子孙后代做出卓越的贡献。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
鲁班乐标微信号。
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