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它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科学的发展也密切相关。考察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利用各种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目前,一般把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
也称为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从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直至20世纪40年代,基本上属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事后把关性质的质量检查,对已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筛选,把不合格品和合格品分开。这对于保证不使不合格品流入下一工序或出厂送到用户手中,是必要的和有效的,至今在工厂中仍不可缺少,但它缺乏对检验费用和质量保证问题的研究,对预防废品的出现等管理方面的作用较薄弱。这是质量管理发展中的初始阶段。
二、统计质量控制(SQC)阶段
由于上述的把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分开的事后把关检查,是基于废品已经出现,而废品既已出现,即使被检查出来也已经造成了损失,因此它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积极的方式应该是,把废品消灭在发生之前,防止出现废品而带来损失。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每分钟都可能产生大量废品,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将大得难以忍受。这样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简称SQC)产生了。它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它不是等一个工序整批工件加工完了,才去进行事后检查,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定期地进行抽查,并把抽查结果当成一个反馈的信号,通过控制图发现或鉴定生产过程是否出现了不正常情况,以便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不正常的原因,防止废品的产生。
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另一方面,是验收抽样调查。在二战期间,军工产品的生产任务重、时间紧,且很多产品又不能实行全检,因为检查带有破坏性,所以必须进行抽样检查。另一方面,有的产品检验工作量和检验费用很大,进行全数检验有时是很不经济的,或者时间上是不允许的。所以,基于数理统计理论的抽样检查方法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
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段时间内得到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从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上看,由事后把关变为事前预防;从质量管理的方法上看,广泛深入地应用了统计的思考方法和统计的检查方法。
三、全面质量管理(TQC)阶段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概念的,是美国的费根堡姆(Armand V.Feigenbaum),但是由日本人首先将这一概念真正用于企业管理中。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均衡的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量涌现,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对于许多综合多种门类技术成果的大型、精密、复杂的现代工业产品来说,影响质量的因素已不是几十、几百个,而是成千上万。对一个细节的忽略,也会造成全局的事物。这种情况必然对质量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那种单纯依靠事后把关或主要依靠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显然已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了。这样,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得到推广。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