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体结构施工常见通病与改善做法小结
错误做法:墙梁结合部形成受力断面,结合部易出现错台现象。
较好做法:墙梁结合部采用梁侧木方压过模板拼缝位置,保证受力刚度。梁测木方采用定型模具加固,保证上侧木方受力刚度。
错误做法:墙梁结合部形成受力断面,结合部易出现错台现象。
较好做法:墙梁结合部采用梁侧木方压过模板拼缝位置,保证受力刚度。梁测木方采用定型模具加固,保证上侧木方受力刚度。
错误做法:內排架无扫地杆,內排架无有效抗变形能力。
较好做法:离楼板15~20cm设置双向扫地杆,强化內排架抗变形能力。
错误做法:顶板次龙骨平放且间距较大,模板易变形。
较好做法:顶板次龙骨木方全部立方,次龙骨间距不大于30cm。
错误做法:层高2.9m范围内侧采用四道水平杆加固,剪力墙模板受力刚度不足。
较好做法:层高2900mm及以下的墙柱最少设置5排对拉螺杆,层高2900~3200mm的墙柱必须设6排,自下而上第一排螺杆离地200mm,一、二排间距450mm,二、三排间距450mm,最上道距顶板300mm,其余均分,模板根部应进行水平加固,转角部位的对拉螺栓距阴角200mm。
错误做法:梁底使用木方进行应力传递,传递到临边立杆上,刚度不满足要求,易造成梁下弯变形。
较好做法:梁底使用钢管 进行压力传递,保证足够的刚度把应力传递给梁侧边的两根立杆上,保证脚手架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错误做法:墙、柱根部模板和地面缝隙过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易形成漏浆,浇筑完成后,现浇结构易形成烂根。
较好做法:在楼面施工结束后,在墙、柱根部弹墙、柱身线,按照所留线条进行木条订裝,在底部木条上再进行墙、柱身线压线订裝二层木条,后期模板安装底部进行压缝安装,保证根部无漏浆,避免后期烂根。
错误做法:板底木方较差部位无主勒木方进行支撑,造成此部位形成受力真空部位,无有效支撑力,易造成板底变形。
较好做法:合理进行板底支撑木方的排版,保证次木方间距不小于20cm,对主楞排版需注意次木方较差区域,尽量把主楞排在此区域,对次木方端部进行支撑,保证脚手架支撑的稳定性,避免后期楼板变形。
错误做法:施工用钢模堆放杂乱,未按照规范要求堆放,影响钢模质量,间接造成现浇面成型质量存在缺陷。
较好做法:首先,在施工现场钢模存放区域应该专门设置,其次钢模存放应该竖向放置,设置专门的钢模摆放支架,保证不破坏钢模的整体性。
错误做法:钢模施工中,梁和墙交接部位采用泡沫板、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封堵,易形成施工冷缝、断面,影响后期结构安全。
较好做法:在此部位建议采用钢丝瓦片进行封堵,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错误做法:钢模施工中,大钢模和阴阳角模固定采用伞形卡进行固定,不能达到固定要求,且固定间距过大,易造成阴阳角部变形。
较好做法:大钢模和阴阳角模部位的连接固定应采用配套的固定连接件,保证连接刚度满足要求,保证现浇结构的成型质量。
二、提升混凝土施工成型质量优秀做法
扣件排架:楼板支撑立管纵横向间距≤1200mm,扫地杆距楼面≤200mm,中间水平拉杆步距≤1800mm,且顶杆扣件须进行力矩检测。立柱顶托必须采用双十字扣件。
木方背楞墙板体系:采用45mm×90mm木方;中心间距150mm,木方必须立放。
对拉螺栓:外墙、电梯间、斜屋面板采用三段内置式对撬螺栓,提高防渗隔音性能。
当梁高≥550mm时,与墙柱交接处须另设对拉螺杆,间距500mm。
内外墙柱斜撑:采用拉顶结合,楼面上预埋钢筋拉结点,斜拉间距≤2000 mm ,距墙柱边≤500 mm。楼板上安装固定件作为斜支撑底部固定,另一端分别支顶在墙的第二、五道水平钢管上。
内外墙柱斜撑:可采用单边斜撑,但须设置长拉丝,进行拉顶结合,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不会移位、倾斜。
墙柱模板下口:采用调平压脚板,保证不漏浆。
墙柱模板下口:在楼板收光质量一般,不平整的情况下,可采用双层看脚板,保证不漏浆。
降板处侧模1:卫生间、阳台降板<150mm时,采用定制钢模或定制木方吊模支撑。
降板处侧模2:降板≥150 mm时,降板部位侧模采用固定钢模。固定侧模必须设置对拉螺栓限位夹具或定型内撑固定。
以上就是主体结构施工时,这样做,施工质量就提高了相关介绍,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欢迎登陆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