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态建筑活动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作为生态化建设设计理念,目的在于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等),在保证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生态建设设计已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生态建筑概述与特征入手,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在生态建设设计方面应用策略为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固增长,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周边环境而已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更好的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重视生态环境的包含。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内容,建设设计需与生态化设计理念相融合,从而在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
1生态建筑概述与特征分析
1.1概述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其主要依托于自然环境,并与生态化理念、建筑学概念相互融合,并采用适合项目预算和特征的绿色施工工艺,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设计,通过生态化设计手段能够将建筑内外物进行有效的转换,从而有效的实现循环利用,在保证建筑人口容量的同时,构建一个绿色化、节能化、环保化的建筑环境。而生态建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新型健康的生活空间以及生态化、节能环、无污化的建筑环境,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建筑设计当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能够在满足生态环境包含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绿色化建筑空间[1]。
1.2特征
(1)节能与利用再生资源。节能主要体现在利用蓄热等技术,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增强能源的循环利用,在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能够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将生态建筑设计与所在地区气候特点相互结合,通过建设可再生资源使用结构,构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实现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利用蓄热与相关隔热材料提供建筑结构保温与隔热性,促进太阳能能源提供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的作用,从而提高建设内部环境。(2)材料的再生利用。在此环节,需加强可再生材料的利用,在降低建筑施工垃圾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保证周边自然环境。(3)减少废物排放。为了有效的避免有毒物质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需对各种有毒物质进行环保化处理,并有效的降低对周围居民所带来的健康威胁。(4)环境与文化属性。生态建设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需与所在区域文化相互结合,更好的提升建筑物的文化属性[2]。在实际项目中,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特点等进行整体性的系统化生态设计。
2生态建筑设计在项目中的实际运用
项目简介: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选址于泰州市医药高新区,位于泰州大道以西,天星路以北,东与规划中的医药高新区别墅区相邻,北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相连,东西长度约970m,南北长度约730m,规划用地面积约1061亩,实际用地面积为538888平方米,设计规划在校学10000人,教职员工670余人,总建筑面积约32.33万平方米。新校园以“开放共享”作为理念,大致分为六大功能区:(1)校前区:是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主入口校前区以入口广场为中心,分布了行政办公建筑群、会议中心。(2)教学区:包括公共教学楼以及围绕中心广场集中布置的各院系实训楼。整体则通过两大轴线组织成五大组团,一系列的户外广场层层递进,为同学们进行学术讨论,专业交流提供了多层次的交流空间。(3)共享生态区:依托场地内水系,将校园连为一体,形成活体水面和生态走廊,是校园景观主题和学生活动重要场所。(4)学生生活区:生活区分别划分为两大个组团,在校园的西北部、东北部,每个组团布置相应的学生食堂、生活设施和体育活动设施。(5)体育运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位于场地东侧,包括体育场、风雨操场,各个宿舍区内则布置了大量的小型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6)专业技术服务区:位于用地西西侧,对外联系方便[6]。
2.1整体性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对对各个环节完成整体把控,并遵循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以及生态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在应用生态设计方法时,首先,明确选址地块特征,本项目选址在具有良好生态型的泰州医药城大学城区域内,在设计过程中需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并通过科学的生态一体化设计理念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融合[3]。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在规划设计中最大特征就是在尽最大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自然资源,同时结合学院规划功能要求将原有水系进行必要改造升级,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多层次景观的共享生态区;其次,针对项目所在泰州(苏北)区域气候夏热冬冷,日夜温差较大,多雨气候特点。整体规划设计中,对有日照要求功能朝南向布置,冬天获得充足采光,夏天为防止日照直射,采用活动百叶等建筑技术节能措施。日夜温差较大,尽量采用热惰性指标大的建筑材料,增加对温度波动的衰减和延迟。多雨气候特点,铺地透水铺装率不低于铺装30%比例,绿化和水系比例较大,有效提升了校区的雨水渗透性;多层次雨水设计系统还包括了草沟,蓄水池,雨水收集系统(局部)等。再者,多层次景观设计,改善小气候环境。室外活动场地:铺地较多,尽量采用下凹式透水铺装,半围合庭院将绿化和铺地结合;内部庭院:通过半围合手法已达到内部景观与室外共享,在此可营造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坡地景观:将艺术学院与坡地景观结合,形成可以让人参与的地景建筑,增强草地与湖泊联系的同时亦可增添环境的趣味感。学院主要道路两侧均设有树荫行道,呼应校园的书香气质,行人在此可感受四季变化。最后,校园交通组织及停车设计上:(1).场地内机动车停车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尽量减少地面停车,同时停车位地面采用绿植砖;机动车停车场地周边绿植环绕。(2).场地内配套有相应的自行车停车设施,采用绿植砖。(3).地下车库范围尽量靠近校园主入口位置,将主要停车需求在校园前区解决,尽量降低机动车对校园内影响;(4)规划布局上,将公共教学楼和学院楼置于校园中心,西北和东北侧设置为两大东西生活区,学院宿舍楼就近靠近本学院教学区域,避免常规校园设计中的集中生活区布局模式,使得学生人流上交通组织压力降低,更具备合理性。
2.2单体设计
学院在单体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建筑的通风生态化设计,在此环节,重点对自然通风给予有效利用,本项目单体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以教室,办公,宿舍为模块的功能全部实现自然通风;建筑幕墙在本项目中仅在局部使用,且大部分具有可开启部分,局部不具备开启条件的设有通风换气装置。除此之外,利用局部智能控制手段对建筑物通风效果给予增强,主要应用在不方便开启位置,实现智能化控制。其次,实现降温隔热生态化设计。在此设计过程中,对生态建筑区域范畴内的环境与气候等相关数据各有全方位的分析,并以数据为支撑实现生态建筑的设计,如利用窗户、百叶窗等装饰物对室外光线给予合理的把控,最大限度的降低阳光对室内温度、湿度所带来的影响。最后,需重视采光生态化设计,在公共教学楼,风雨操场等大跨度建筑中通过设置大面积天窗作为内部采光,提高内部光照,另外各个学院楼内部设置玻璃内墙,减少走廊对照明依赖性等形式,从而提高室内光线的摄取,从而更好的符合建筑采光问题[4]。同时,还局部利用日光反射器等设备完成生态化建筑设计,与现代化技术有限融合,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化设计目标。
2.3室内空间绿色设计
生态化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室内空间绿色设计当中,在本项目中主要是结合建筑与规划设计,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室内外空间一体化。利用设计手段提升建筑室内的通透性。比如,在食堂设计共享大厅时,将一个可调节屋顶遮阳加设在上部,采取自动化技术进行控制,不仅可以结合季节变化调节室内局部温度、湿度等参数,还能实现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相互联系;另外,部分或全部开启建筑面向庭院的墙面,既能加快室内空气流动,增加室内光照,还能实现室内空间向室外的颜色,在增强景观效果的同时,实现建筑使用空间的扩大。其次,室内外景观一体化。在组团建筑布置中,基本采用了庭院式建筑模式,室内外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手法。室内绿化栽植、引庭入室等,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室内的自然气息,还能通过对比室内外环境,为日常生活添加更多情趣。最后,室内装饰生态化。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壁画、装饰等也可以与自然环境连接起来,例如,设置花缸、漏窗、盆景等,不仅可以提升视觉效果,还能将大自然的气味、光照和声音效果模拟出来,使人身临其境[5]。因此,加强生态化室内空间设计,特别是在规划与建筑专业能够把控的室内外空间效果,为室内空间进一步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才能整体打造成绿色化、环保化的室内空间,真正的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设计中我们需要在成本可控基础上,从规划设计到建筑单体和室内空间过程中,运用生态化建筑设计理念,不但能够更好的提升建筑物性能,同时能够更好的结合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需加强可实现的理念创新,借鉴先进设计理念,在与项目所在区域以及具体状况相互结合,从而设计出满足我国发展的生态化建筑,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上就是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运用相关介绍,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欢迎登陆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