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高校与企业合作协同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是以卓越计划为背景,研究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这些不足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它的产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根据通用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注重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化工学院是省属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师。2015年环境工程专业被吉林省授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根据“卓越计划”的内涵,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摸索,形成了适应行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模式。
二、高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顾名思义“卓越”就是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意思。“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的是更强的实践能力和更高的专业水准。但是现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际状况是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等专业主干课程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依靠这些理论知识,没有与实际工程很好结合,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只注重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融合性,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更谈不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卓越计划”
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1.理论教学的改革第一,构建一个健全的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发现,现在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相对陈旧。所以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国内外污染防治的新技术,增加相应的新型课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师讲座也是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工程素质。现在,还需加强教材建设。环境工程有关课程选用的教材知识与技术相对陈旧,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所以,需要对落后的教材进行调整,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教材,引入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工艺,把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环境工程的理论教学形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形式比较单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提升。为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到污染防治的实际过程,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更加直观,从而熟练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课内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不断的总结、设计和应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已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必要手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实现教学全过程管理和考核,是“金课”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
2.实践教学的改革“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强化校企合作育人,实现“3+1”育人模式,即学生三年校内学习,校外实践或顶岗实习累计达一年。“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寻找校外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实践实习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实践教学方案。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发展状况,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实现双方利益共赢的基础上构建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而且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中进行沟通合作。顶岗实习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学生实际参与企业运营。
为了保证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还要不断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构建一支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聘请校外工程师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构建专业化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保证顶岗实习效果,企业实习可以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不仅仅限定于大四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顶岗学习,这样实践教学既不会干扰理论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卓越计划”是高教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项目,改变了过去闭门办学的教育方式,构建了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融合性机制,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对省属应用型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需要以卓越计划为基础,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力度,为环境工程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