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方兴未艾。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将揭开新一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序幕。文章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开发为例,分析当前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地铁站及周边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合的方法。最后概括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关键词:城市设计;静安寺;地下空间;整合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出现了诸如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环境品质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同时,城市的蔓延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农田,极大浪费土地资源。为了缓解大城市中心区的功能衰退,吸引力下降等“边缘化”问题,提高城市功能运转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实现城市的“真三维”立体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目前,以地铁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正在国内悄然兴起。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以地铁站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必将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网络的形成。然而在大规模地铁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在规划设计之初未能预料到的问题,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静安寺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开发,从城市设计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地铁站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鉴戒,为以后此类地区的开发积累经验。2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及周边开发简介上海静安寺地区位于南京西路的西端,是集商务、商业、高档住宅、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魅力都市副中心。地铁二号线在本地区设静安寺站(如图1所示),共有5个出入口。其中在静安公园下结合5号出入口建设静安寺下沉广场。地区内南京西路与华山路交叉口车流量较大,人车混杂,是本地区的交通瓶颈。远期规划中的地铁6号线与地铁7号线分别在华山路与常德路设站。静安古寺结合轨道2号线同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地区内城市九百广场等一批商业建筑业已建成,商务写字楼宇、高级宾馆淋漓,其地下均已被大规模开发,配建了一定数量的地下停车库。地区内规划建设的大型地块正在加紧开发之中。3城市设计的理论3.1概念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不可逆的演化过程,以及城市设计尚未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前对城市设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内涵。综合各家所长,概括地讲,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的始终,即从总体规划阶段到详细规划阶段都要进行城市设计。3.2内容城市设计内容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是以具体方案设计为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例如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后者则以政策导引为成果,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的地区或者是整座城市,例如某某地区城市设计或者某某市总体城市设计等。当前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地段上述两种类型的城市设计都要用到。城市设计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其内容、深度也略有不同。以静安寺地区的城市设计为例,属于局部城市设计,其内容包括用地功能整合、道路交通系统、开放空间(地下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绿地保护、历史保护、整体建筑形式、街廓设计、城市形态等九个方面。3.3理念城市设计的理念概括为以下五点:(1)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统;(2)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3)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4)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5)注重资源节约,构建友好环境。3.4原则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为:(1)文脉性:城市设计首要考虑的是该区域的背景。(2)社会性、公众性:每一项设计成果都要求有公众、社会的参与。(3)过程性:要注重合理的创造过程,而并非引导某种固定的产品结果。
(4)累积性:最终完成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需要几代人沿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4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静安寺地铁站在开发及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在开发地铁站时首当其冲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简要概述静安寺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4.1下沉式广场规划设计使用中的问题当前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市民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又很大,这就导致了下沉广场的大量产生。同时,下沉广场作为采光、换气、集散以及紧急疏散的公共空间,被大量运用于地铁站出入口。下沉广场产生了新的城市三维广场空间,是集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多功能高效叠合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较好的私密性,塑造了“城市客厅”的新形象。但是,就静安寺下沉广场而言,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不足:4.1.1标志下沉广场地面部分没有明显的标志物或标识物。以致笔者实地考察时,站在静安寺一侧还未发现下沉广场,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下沉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形象。
4.1.2尺度下沉广场竖向太深,宽高比不符合美学的审美要求(理论认为,宽高比宜控制在D∶H=1∶1~1∶3之间)。实测已经小于1∶1,故实际使用上给人一种压抑感。分析原因:地铁2号线深度已确定,为了营造水平进入地铁站的出入模式,下沉广场只能与地铁5号出入口保持同一地坪深度;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扩大静安公园的绿地面积,则下沉广场水平方向受到限制。因此,选择现在这一尺度是上述因素相互妥协的结果。然而这种设计效果的好坏最终还要接受实际使用的检验。从对下沉广场使用人流量的观察来看,更多的人流是通过式的,很少停留,能坐下来的就更少,可见吸引力不足。显然这种现象不是设计者的初衷。4.1.3天际线站在静安寺下沉广场上,环顾四周,天际线杂乱无章,没有高大明确的地标。连最具特色的静安古寺也被地面上鲜有人使用的残疾人电梯亭遮挡了。这就使得下沉广场的使用者容易迷失方向,产生不安、错觉等急躁情绪。可见,下沉广场的附属设施以及周围高大建筑物等的位置规划是值得认真商榷的,要组织好天际线。4.1.4环境的适宜性地下建筑物的附属设施,例如地铁车站的风井,地下变电站的排风口等,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历来是一个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难题。这些设施如果处理不当,不能与周围环境融合,不仅破坏地面的景观,而且影响地区整体的环境效益。将静安寺广场西北角地铁车站的风井设计为带音乐喷泉的水池,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使得风井与周围公园、古寺的环境氛围融为一体,吸引了大量的人流驻足观看,可谓一大创新。但是从下沉广场本身的使用效率来看,利用率并不高。其设计形态、装饰装修、建筑小品、商业餐饮业态等是需要重新思考的。4.2周边交通的组织问题当前开发地下空间的首要目的是解决中心区的交通拥堵。修建地铁、地下停车库、地下车行道、地下人行道等可以有效地组织人流、车流,实现地面上人、车分流,彻底解决交通瓶颈,进而支撑商圈的繁荣。目前静安寺地铁站的交通组织归纳起来存在以下问题:4.2.1地下人行道尚未形成网络地下人行道只有设置成网络覆盖到地铁站周围一定半径范围时,才能发挥地下连通的作用。就静安寺地铁站而言,跨越华山路的地下通道还没有建成。乘坐地铁的人流要从华山路一边到另一边,必须垂直上下,而且在拥挤的道路上等待红绿灯。人车混杂,步行环境十分恶劣。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对地下通道设置了预留,尽管远期规划了地下通道,但是对现阶段繁忙的华山路、南京西路交叉口的瓶颈问题并未得到及时疏解。这违背了城市设计的原则:过程性。即城市设计不是追求最终的结果,而是要在执行每一步的过程中都尽可能达到最优。静安寺地铁站的建设没有及时解决局部的交通瓶颈问题。4.2.2地下停车场规划建设不统一由于此地段规划建设的时间参差不齐,控制标准和力度不统一,致使有些建筑物配建了地下停车库,有些建筑物至今没有开发地下空间;而且即使配建了地下停车库的建筑物,其开发的规模大小、深度的控制等也有很大差别。这就使得地下停车场相互之间的连通有困难,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各个建筑物分别修建地下停车库,不能共用地下车行道进而形成网络,这对地下空间资源构成极大的浪费;而且错综复杂的地面出入口也会对动态交通产生影响。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