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BIM团队的形式有哪些?
1)全员模式在很多外企,从设计师开始,全员使用Revit等BIM建模软件。
2)团队模式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情况是,设计院都成立了自己的BIM小组,BIM所,BIM研究中心等。也就是说院里其他部门的项目如果需要做BIM模型,都到这个所里来做。设计师不需要会Revit.
3)分散模式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设计部门里,有一两个会Revit的设计师,跟随者设计进度建模。
2.目前涉及的专业有哪些呢?
1)土建专业土建模型是其他专业的基础,前期要根据图纸建模,后期要根据管线碰撞、施工工艺问题进行协调修改模型。
2)机电专业机电是一个需要细分的专业,主要包括给水排水暖通电气。在BIM的应用中,管线综合碰撞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这里主要参与方就是机电专业,他们建好模型,如果发现有管线跟某专业发生了碰撞,就会联系设计师进行调整和优化。
3)幕墙专业如果需要,幕墙专业是必须的。阿木做过一些幕墙优化的工作,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国内的幕墙公司比设计院公司可是大多了,远大,江河,三鑫等很多大型公司。阿木上次说的梦清哥就是里面的大神。我要感谢公众号,让我能认识他。另外,幕墙除了负责优化和建模外,也要考虑与其他专业碰撞的问题。
4)钢结构专业如果有需要,钢结构是单独的专业。常用的BIM建模软件是Tekla,当然还有AutoCAD.
你会说,不是还有绿色建筑,LEED什么的吗?这其实应该是上述专业做的。比如土建做完了,就可以进行结构性能分析,进行LEED评估等。
3.BIM团队的注意事项
1)Revit是属于团队的。
2)Revit需要统一软件版本。
3)使用工作集或者链接进行合作。
4)BIM模型文件命名非常重要。
5)BIM族的基本参数和参数列表需要确定。
6)族检入数据库时,检查标准需要明确。
7)族的编码工作非常重要,加密也重要,但不是必须的。
8)构件的颜色必须统一规定。
9)团队网络架构很重要。
10)模型的拆分规则要提前设定,不同专业各有不同。这个需要团队的负责人来分配,我做哪个楼层,你做哪个楼层。
11)坐标原点和单位需要统一。
12)不同BIM软件的信息交换需要制定标准。比如用sat,IFC,dxf等。
BIM的意义
1.建筑设计不会学到的BIM
建筑更多时候会关注图纸的绘制,然而,真正的出钱者在乎得更多的是盈利。
业主选择了一个复杂的造型,却一定要在十月一号开始营业。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对他们的损失远远不是我们这点设计费。最后,幕墙的龙骨总是无法准确定位,导致拖了半年多才完工。甲方的项目经理换了好几个。一个工程里,业主担的风险远远大于设计院,你不能苛责人家满足你的设计理想。建筑并不是形式功能的问题,而是资本的产物。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很难把控的部分在于造价,进度,质量,安全。而且非常重要。
造价管理:传统的办法一般是工程开始做预算,结束了做结算。但是因为BIM的出现,然实时统计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根据构件类型、空间拆分进行统计。
进度管理:传统的办法也是有进度管理的,MicrosoftProject绘制的横道图是起很大作用的。但是,这种类文本格式很难准确把控到具体的构件上,通过BIM工具,可以对进度了解的更加细致,也就能出现更及时有效的施工决策。
质量管理:对施工的质量进行管理。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BIM浏览器,移动端可以浏览模型。很方便的了解施工情况是否有问题。
安全管理:施工过程中,危险源不停的改变,因为BIM的存在,我们可以随时辨识出来。传统的方式是指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工作。
2.BIM与大数据
BIM本质是对数据的挖掘应用,这跟大数据并没什么关系。应该怎么解释呢?原来我们会用CAD统计门窗表,BIM可以统计的表可不仅仅是门窗,几乎你想要的什么信息都有,这样就对了解项目,把控工程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些数据信息是关系型的,也有面向对象型和半结构型的。我们要使用的,其实还是那些有关系的数据。这和大数据,非结构型数据是不同的。还没有到那个应用层面。单体建筑涉及的人不够多,相应的数据量就不够。现在常常被提起的CIM(CityIntelligentModel),智慧城市,那里面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也更有意义。
3.BIM的未来
最近总被提及的IPD模式是很理想的BIM未来,它的意思是在施工之前,组织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诸多参与单位在一起,做出竣工模型。竣工模型就是一个建筑建成后最终的样子,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在施工之前,我们已经有了竣工模型,那么,就不会存在设计变更、管线碰撞等问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各方按照计划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