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是由材料构成的,装饰材料作为依附在室内空间和结构中最直观的表现元素,用它的形态、色彩和质感引发了空间的意境美。从材料的直观性和可感知性着手,分析探讨了材料在形、色、肌理中如何表现意境,最后提出从借助艺术秩序组织材料,达到表现空间意境的目的。
在人类文明不断飞速演进的今天,时尚美学也在跟随着演进的步调创新求变,即便如此“意境”仍是所有艺术创作中的最高追求。装饰材料作为建筑空间的表皮,无疑是建筑本体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如何利用建筑材料的形、色、质来表现建筑空间的意境,如何打散观察、如何取象重构,让表皮具有装饰性,把对材料的探索推向了高潮。本文就是对材料语言如何表现“意境”,如何构建“意境”这一问题的一次有意义的研究,并对如何用材料语言来构建意境空间进行了具体应用论述。
一、观物取象
“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对建筑材料进行“观物取相”的过程。“观物取象”中“观”是指用知觉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物”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空间设计语境中,指一切可被运用的装饰材料;“取”是概括所观察的物象,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提炼和创造;“象”则是所观物象被概括、提炼、再创造后的新形象。“观物”是知觉感受的一个过程,“取象”是思维运动的过程。在室内创作中,任何一个作品都经历了观物取象这个艺术探索过程。
(一)观物
在空间设计语境中,“物”是指任何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自然材料或人为材料。这些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形态、肌理、质感,材料的物性特征不同意味着情感诉求和技术手法也不同。对于设计师来说,材料是他们进行设计表现的利刃,而对于材料来说,设计师是它们的伯乐。任何一种材料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语言与故事,材料没有传统与现代之分,设计师从何种角度观察它们、理解它们,决定着材料语言的无限发展空间。1.观形不同的材料,造型五花八门,即使是同种材料,形态依然变化多端。“观物”首先是观其形,形式是一切构造的基础。观察的角度不同,“取象”时的焦点也会有所不同。
以木材为例,木材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天然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建筑领域中,它可以是建筑的结构,也可以是空间的表皮,更可以是空间中的家具或器皿。我们在观其特性时,多从其颜色、质地、纹理入手。常见的各类树种互不相同的表皮纹理多被用来做装饰面板,以凸显纹理清新自然、庄重沉稳的特点。但若换个角度,从纵切面和横切面进行观察,随着树皮、年轮、髓心、髓线等肌理的呈现,更具趣味的形象诞生了,木的切面不仅仅有装饰感,还带着浓郁的时间感,木材的欣赏价值继而被拓宽,运用形式也被拓宽。
2.观质一切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种质感,材料的质感直接影响着设计的效果。“观物”的过程中,除了观其形外,还可以观其质。所谓质,即质地。质地是材料的一种固有本性,是材料表面一种极其微小的三维结构。质地的肌理越细,其表面呈现的效果就越平滑,光滑,反之则粗糙。同一种属性的材料,质地不同,其装饰效果也不同。
例如,金属材料由于其拥有突出的色泽和质感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锈钢及铝材比较光滑,具有现代感;铜材则华丽,优雅;铁即铁锈则古拙厚重。在观察材料质地后,强化质地的特征,往往出现令人意外的装饰效果。从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银光闪闪的覆钛金属外观,到上海世博澳大利亚馆红赭石色的特殊合金表皮,再到以镜面不锈钢为表面,树映成趣的小屋,还有以钢架组成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这些建筑都选用了金属材料作为表皮,物性虽一致,质性却不同,建筑师正是因为观察到了材料质地的特色,才有了这些意趣不同的作品。
3.观色材料的三大特征是形、质、色。观察和了解材料时,除了观其形,观其质,也要观其色。任何一种材料都是有颜色,并且这种颜色是与生俱来的。颜色也是材料最活跃、丰富的视觉表现。细分材料的色彩,又可以分为表面色、立体色、透过色。砖、石材、混凝土拥有的就是表面色,木材、织物等是立体色,玻璃因为能使光线与颜色透过,是透过色。在进行建筑或建筑空间设计时,设计者通常会定义几种颜色的配比,通过对材料色泽的观察,选定具有相关色性且色度搭配的材料进行设计组织。
(二)取象
社会主流思想认为艺术构成的途径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来的。而如何对话、如何表达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观物”后主体对客体进行“取象”是主体与客体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一个过程,这个“取象”的交流与对话过程需要一个语言或是一些形式。这些“取象”的形式可以称之为艺术秩序,秩序即是条理,是比例、主次、节奏、韵律、虚实等视觉美感。在对材料的形、色、质有了充分的观察与了解后,通过艺术形式再现或再创造材质之美。
1.比例与尺度在建筑空间创造和设计过程中,比例与尺度是每一位设计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最基本问题。“观物”是观其细节,“取象”是对“物”、对装饰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组织。组织的过程脱离不了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是两个经常被联系在一起的颇为相似的概念,相似却并不相同。建筑空间是三维的,包含长、宽、高三个度量方向,比例是空间中各要素之间三个度量方向的数学关系,是整体和局部存在的关系,尺度是指人与室内空间的比例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三维方向的空间创造是比例,二维方向的界面设计讲的是尺度。
在“取象”时,如何让装饰材料依附与空间表皮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借助比例与尺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手段。2013年斯德哥尔摩家具展上,kvadrat这个欧洲知名纺织品牌以自身的品牌材料为元素,借助于对空间比例与尺度的把握,完成了一次材料与设计的完美结合。1500片条带状的织物从顶部挂垂,为整个大展厅创造了一个较为闭合的小空间。设计师精心控制了每条织物的尺度,将长短不一的织物有序铺排,层层叠叠的织物形成了一个别致的帷幕,其面域的比例在整个区域空间中恰到好处,使空间出现了一种魔幻的视觉效果。
2.主次建筑空间是由若干不同材料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这些材料因自身表现力的不同,在重构过程中和立意指导下,有清晰可辨的主次关系。“主”是亮点或焦点,“次”是陪衬。设计中对焦点或亮点的强化必须伴随某些次要元素的陪衬,有了次才能烘托主的重要性。
主次关系是对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诉求,整体性要求空间中的各材质、各元素统一和谐,但若所有的元素都是平均分布,主次不分,会让人感到平淡无奇,而材料或元素之间的差异性,让设计者选择了其特质进行主次分布,空间才有了焦点或亮点,刺激了受众的感官,感知出空间在主从关系下的整体美与差异美。例如杭州的归元书社,建筑空间内所取“物象”众多,混凝土、砖石、木饰面、亚克力板,每一种材料因其物性的审美特质都可以成为任何一个空间内的亮点,但在该项目内,白色的亚克力板以层层递进的结构成为空间一目了然的焦点,使其他材质成为它的配角,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与意境。
3.节奏与韵律在“取象”过程中,对于材料组织与构成的处理,还存在着节奏与韵律的问题。节奏与韵律是来自音乐的概念。节奏是按一定的条理、秩序重复连续地排列,形成一种律动的形式。韵律,近似节拍,是一种波浪起伏的律动,当形、线、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就可获得韵律感。概括地说,节奏是单调的重复,韵律是富于变化的节奏,是节奏中注入个性化的变异形成的丰富而有趣味的反复与交替。
在空间设计中,节奏与韵律的运用增强了材料组织与重构的艺术表现力,使空间氛围更具冲击力。在建筑空间构图中,一种或几种组成部分的连续运用和有组织排列所产生的节奏感,使空间充满了空灵的气韵。而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中,某些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变化形成韵律感,使界面高低错落,起伏生动,也增加了材料的表现力。
4.虚实虚实是中国古代先知们从社会万象中总结出的最富哲理意味的美学规律,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实关系作为处理空间与实体的图底关系被运用于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中,虚实是意境空间的主要特征。在建筑空间中,“实”是那些可视可见可触的具有形状、色彩、质地的装饰材料和空间形态,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实境”。“虚”是空的,无形无色,含糊不清,不可见不可触,但可感,“虚”是一种主观感受。虚实是共存体,相生相长,缺一不可。
空间创作中,虚实作为“取象”的一种艺术秩序,是通过一系列对比式的形态来呈现的,例如疏与密、围与透、隐与显、明与暗等。在空间设计中,大空间与其中小空间的围合是设计的首重,选定材料进行围合“取象”,木框架的排列间隔中流露着森林的气息。木框架是起到“围”的作用,留下的镂空是“透”。木框架在围合过程中是“显”,镂空则是“隐”。木框架所在之处是“暗”,镂空所在之处是“明”。这些虚实关系关系相映成趣,一种与“意境”相关的场域精神支撑了整个空间。
二、结语
在设计引领风尚、设计改变生活方式的今天,设计意境的创造是设计师创作过程中最能体现其设计品质的重要部分。意境的涉入,使室内空间产生了情感效应,彰显出文化内涵。室内空间又是由物质材料包围而成的,物质材料作为构成界面的载体,体现着建筑与室内所有的感官美与情感美,是美的载体与媒介。因此,材质之美是传达设计匠心和创意之美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意境”是设计者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相结合,通过再创作而获得的寓景于情、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意境是一个“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过程。对于空间意境营造来说,材料是表现一切情境的物质载体,“观物取象”即是了解一切可利用材料的形态、质地、颜色对其进行加工重构,利用比例与尺度、主次、节奏与韵律、虚实等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开发材料语言新的审美价值,使空间体验变得更为完美。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