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公路交通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发生各种等级的地震。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造成交通中断。若作为抗震救灾生命线工程之一的公路交通(尤其是铁路桥梁、城市高架、公路桥梁等公路工程的咽喉要道)受到较大损坏,将会给后续救助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此外,目前我国公路行业现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是《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设计思想、安全设防标准、设计方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1桥梁与抗震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强震多发国家,汶川、玉树地震表明强烈地震将引发长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并带来难以慰籍的感情创伤。在抗震救灾中,公路交通运输网更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次生灾害的重要环节,所以公路桥梁是生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桥梁抵抗震害的能力是桥梁设计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桥梁震害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推动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动力,1971年美国sanfernand地震(6.6级)、1989年美国北加州的lonmpfieta地震(7.1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7.2级)、2008年汶川大地震(8.0级)等影响巨大的地震引起了工程界的重视和广泛探讨。随着建筑物与地震反应关系的研究深入,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得到了提高与拓展,2008年我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由《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替代原来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是我国桥梁设计的一大进步,根据历次大地震的调查研究,公路桥梁的地震破坏主要形式总结归纳如下:

  (1)桥梁上部结构受水平力作用滑落(汶川百花大桥落梁);

  (2)桥墩塑性铰的抗弯、抗剪强度不足,导致桥墩破坏(日本阪神大量墩柱破坏);

  (3)桥墩、桩基础钢筋的连接及锚固性能不足,导致桥墩破坏(最为常见);

  (4)桥梁支座等连接部位破坏(最为常见)。常规桥梁抗震设计首先应是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汶川地震相关调查表明干线公路桥梁由于采用了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结构安全富裕较多,震后其破坏远小于地方道路桥梁。抗震构造措施是总结桥梁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设计原则,事实表明抗震构造措施可以起到有效减轻震害作用,而所耗费的工程代价往往较低。

  2桥梁设计与抗震措施

  2.1防止落梁的措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指出上部结构主梁的支承长度a≥70+0.5l(l为梁的计算跨径,l单位为m,a单位为cm),该取值沿用自日本抗震设计规范,多数设计者认为规范取值较为保守,比上一代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有较大提高(a≥50+l)。这里需指出该种认识属于误区,当“长桥高墩”时应在规范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安全富余。

  例如:都汶高速公路庙子坪岷江大桥第10跨(跨径50m、墩高70m)。虽然盖梁宽度高达3.0m(根据《桥梁抗震细则》要求,含伸缩缝宽度取2.1m即可),但该桥还是发生纵向落梁,所以在设计中应注意“长桥高墩”,特别是设置有伸缩缝的相邻联桥墩,不仅要将主梁支承长度取值放大一些,还需要设置主梁限位装置。根据国外规范以及《抗震设计细则》精神,同时应设置纵向防落梁构造,同时应注意限位装置不得有碍于防落梁构造的发挥。根据汶川地震后的调查表明横桥向抗震挡块的破坏非常普遍,2010年玉树震区桥梁调查也存在同样问题,说明当前挡块设计存在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构造尺寸偏小,主筋配筋偏少,挡块内侧缺少减震橡胶块,特别是在斜弯桥设计中应比直线桥具备更多的考虑。挡块内侧不仅应设置橡胶块,还应考虑留有不小于5cm的缝隙,多数桥梁设计将桥墩挡块设置为与盖梁边缘齐平的方法是欠考虑的,往往造成施工误差调整困难以及上述5cm缝隙难以保证,故建议桥墩盖梁端部悬出挡块外1ocm为宜。

  2.2支座型式和布置方式支座选型长期以来被忽视,常规梁桥多采用普通橡胶支座,汶川地震后的调查表明普通橡胶支座破坏后加剧了桥梁损伤,建议根据桥梁设防要求,选用适用的支座类型。基本地震动峰加速度峰值0.1g地区和以上地区应选择减震型橡胶支座。支座的布置是否合理至关重要,汶川百花大桥第5联(5×20m)采用一个固定支座,其余墩为活动支座,导致全联上部结构水平地震力几乎完全由固定支座下的桥墩承担,该桥墩迅速破坏后,造成全联坍塌。对于连续梁桥在设置固定支座后,应充分考虑固定支座设置对抗震的不利影响,慎用墩梁固结方案,应注重考虑各墩水平受力的平均分担。

  2.3柱式桥墩的合理设计柱式墩是桥梁设计中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日本阪神地震中显示出大量圆形独柱墩崩溃性破坏,汶川地震相关资料表明矩形墩要优于圆形墩,抗震设计中应首先尽量避免选用抗震性能差的圆形独柱结构,同时优先选择矩形截面形式。其次应重视桥墩中间的横梁设置,横梁刚度不宜过大,避免导致“强梁弱柱效应”的出现,造成结构的第一塑性铰出现在墩柱之上,而不是横梁上,致使结构失效。结构刚度的均衡是总的设计原则,一般指纵桥向相邻高度不宜相差过大,同时注意当地面横坡较陡时,横桥向也会出现墩柱高度差异,条件容许时可以考虑进行开挖,以保证横桥向墩柱刚度的均衡。

  3桥梁的抗震加固技术对于处于地震多发区的已经修建的桥梁,应根据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考虑是否应给予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

  3.1维护结构连接件当支承连接件不能承受桥梁上、下部结构产生的相对位移时可能会失去相应的作用,并导致梁体坠毁。而这种情况往往都是由施工单位和养护单位在桥梁支承连接件的性能质量的重视度不够所引起的。因此,我们应定期对桥梁支座、伸缩缝等连接构件进行维护。在国内目前采用较多的维护方法有采用挡块、连梁装置等安装于伸缩缝等上部接缝处;安装限位装置于简支的相邻梁间;为耗散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能量增加耗能装置及减隔震支座;增加支承面的宽度等措施。此外,在桥梁使用期间定期检查并维护支座时应随时清除伸缩缝内的杂物。

  3.2加固上部结构加固上部结构主要有粘贴钢板加固法、增大截面加固法和结构体系转换法。粘贴钢板加固法主要在梁板桥的主梁底部出现严重横向裂缝时使用。在粘贴钢板、钢筋或纤维时应特别注意粘贴位置,即粘贴位置应尽量远离中性轴加固区。同时还应注意黏结剂的性能以保证锚固的可靠性;增加截面加固法主要是增设钢筋在桥梁下部以提高主梁的抗弯能力。同时,如果增设的钢筋较多可考虑将主梁下部的截面面积增大以避免超筋构件的出现。另外,应设置锚固筋、传力销、剪力键等可靠的连接物在新老结构材料之间以避免增加的重量破坏原截面;结构体系转换法主要指将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设置在简支梁的梁端,使相邻两主梁连起来就可形成多跨连续梁,进而达到提高桥梁承载力的目的。

  3.3加固下部结构下部结构的加固主要有柱罩、填充墙、连梁、加固支座、加固帽梁、桥台和加固基础等措施。填充墙具有提高柱的横向能力和限制柱的横向位移等特点,可用于多柱桥梁;连梁可提高混凝土排架的横向能力。连梁可置于排架底部标高处替代墩帽,也可置于地面标高和排架底部标高之间的某个位置以调整特定排架的横向刚度;一直以来支座都是地震中受损最容易的部位,而为加固支座现在一般都采用隔震支座加固桥梁的方式,此外还有用铅芯橡胶支座或者缆索与弹性支座配套使用代替弹性支座的方法;帽梁加固方法最常见的是给现有帽梁增设垫板;桥台加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支座延长装置,二是用木材、混凝土或钢筋填塞夹缝,后者采用较多;通常基础加固的方法是增设覆盖层、均匀增加基础、增加接触面积或将基础锚固于土中等。

  4结论要做好桥梁的抗震设计,就要不断加深对地震机理的认识,提高和完善桥梁结构物的各项功能,以及桥梁抗震构造措施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国对于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在实践过程当中要结合公路桥梁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我国公路桥梁的抗震性能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