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端部处理是确保道路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处理方法和步骤:
清理接缝:在处理接缝端部之前,首先要彻底清理接缝中的杂物,包括旧的填缝料、碎石、泥土等。确保接缝干净,无松散物质。
湿润接缝:在填缝前,应适当湿润接缝,但要避免水分过多。湿润的接缝有助于新的填缝料与旧混凝土粘结。
选择合适的填缝料:根据气候条件和交通负荷选择合适的填缝料。常用的填缝料包括沥青玛蹄脂、聚硫橡胶、聚氨酯等。
填缝操作:
预热填缝料:对于某些类型的填缝料,如沥青玛蹄脂,需要预热至适当温度。
填充接缝:将填缝料均匀地填充到接缝中,确保填缝料与混凝土表面充分接触,无空隙。
压实:使用专用工具(如填缝枪或压路机)压实填缝料,确保其与混凝土紧密结合。
密封处理:在填缝料冷却并固化后,可以在接缝端部涂抹一层密封剂,如沥青漆或专用密封胶,以增强防水性能。
养护:填缝完成后,应避免重型车辆通行,直至填缝料完全固化。养护期间,保持接缝的湿润,有助于填缝料与混凝土的粘结。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接缝端部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裂缝、破损等问题,防止水分渗透和进一步损坏。
特殊处理:对于特殊路段或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接缝端部,可能需要采取额外措施,如增加防水层、使用特殊的填缝料或进行额外的加固处理。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有效地处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端部,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并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具体操作包括:
当混凝土路面与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在毗邻构造物的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长度约为6~10 倍板厚的范围内逐渐将板厚增加20%。
当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桥头设有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层板之间设置长6m~10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过渡板。后者与搭板间的横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与混凝土面层间的横缝采用设传力杆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连续设置2~3 条设传力杆胀缝。当桥梁为斜交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部分应采用钢筋网补强。桥头未设搭板时,宜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设置长10~15m 的钢筋混凝土面层板;或设置由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其长度不小于8m。
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接时,其间应设置不少于3m 长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采用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其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得小于200mm。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相接处的接缝内设置直径25mm、长700mm、间距400mm 的拉杆。混凝土面层毗邻该接缝的1~2 条横向接缝应设置胀缝。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应设置锚固结构。端部锚固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地梁或宽翼缘工字钢梁接缝等形式: 1)钢筋混凝土地梁宜采用3~5 个,梁宽宜为400mm~600mm,梁高宜为1200mm~1500mm,间距宜为5m~6m;地梁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宜连成整体; 2)宽翼缘工字钢梁的底部应锚入钢筋混凝土枕梁内,枕梁长宜为3m、厚宜为200mm ;钢梁腹板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端部间应填入胀缝材料。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