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为对象,阐述了该行业的发展现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现状
1.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
截至2018年底,全国35个城市开通线路185条,总里程5761.4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据还在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已在各大中城市得到广泛应用。从运营线网络规模来看,全国17个城市的网络规模已达到100公里以上,其中上海, 784.6公里、北京713公里、广州463.9公里位居2018年前三,均超过400公里;此外,运营线路在南京,武汉,成都和重庆的长度超过300公里;运营线路、深圳和天津,的城市轨道交通超过200公里;大连、青岛、苏州、郑州、沈阳、西安、长春、运营线的道路长达100多公里。
1.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需要运营人员50~70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17% ~ 26%之间。如果按照我国十三五期间新建3000公里计算,至少需要增加15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可以看出,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差距很大,培养技术和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1.3轨道交通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市场如下:一是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建设、设计、运营经验的人才匮乏;二是高校开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数量少,质量差[2]。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主要任务的分析,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工程建设人才、管理R&D人才、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应用维护人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理、设计、测试和维护的学生。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面临工期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填补,这种定向培养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调查研究表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2.1缺乏专业教师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是一个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的专业,导致缺乏能够在该领域取得硬实力的人才。教师首先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这样才能言传身教。教师除了良好的品德外,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主要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地铁、高铁等)的设计、勘测、建设和维护。),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老师必须完全精通。但是由于知识面广,实用技术要求高。这方面有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不多,能去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更少。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硕士毕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性不强,导致人才短缺。
2.2过时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平台上讲课,学生在底层做笔记,老师带领全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效率不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得到部分应用,但不能实现完整的多媒体教学。随着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微课和翻转课,引入教育部门,教学似乎相对被动,实施较晚。老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数量少导致教学方法过时。
2.3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应根据其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分为专业素养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是专业课程。很多高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不明确。要结合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生产线的关键技术,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导向。
2.4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涵盖传统工程训练中的力学、材料、测量,还需要建设自己的城轨实训室。径赛训练室比较贵,只能在径赛方向进行实战训练。然而,学生很难直观地学习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流行的盾构掘进、明挖等技术。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策
3.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进行教育改革。专业课设置中,要求满足本专业培养需求的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少于学生应修总学分的三分之一[3]。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设置,并随着企业的变化进行调整。在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核心技能改革,为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提供人才支撑[4]。此外,要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完善监督评估机制。科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人才需求。3.2政府为城市轨道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人才培养的困境在于没有规划良好、统一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法律制度保障。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政府应为其提供法律、监管和技术等制度保障。在法律制度上,需要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违约将承担什么后果;在监督体系上,要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设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在技术体系上,要及时发布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为工程建设和院校提供参考标准,制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加规范,更具可操作性。
3.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科学合理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和学校专业特色。与轨道交通施工企业高度融合,侧重于施工人员、工程质量检查员、试验检查员、维修施工员等岗位技能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岗位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 0.5 0.5”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两年,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在企业实习半年,在企业岗位上实习半年。
3.4加强校企合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与高职院校共同审定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同时,订单班的学生要在教材、师资、实习安排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参与,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搭建模拟实训室,开展培训,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工艺人才,降低承担安全生产的风险,学生也可以学习岗位技能;另一方面,订单班加强了企业与学生的联系,不仅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宣传,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紧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社会发展输送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