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塔,原称白塔,位于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
据明释成钦《永嘉白塔寺重修宝塔募缘疏》,民国释显培等《重修白象宝塔记》记载,它建设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第一次大修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远眺浮图七级,作巨镇于一方”。一说塔始建于北宋年间(约976),共六角七层三十九米高,期间曾多次维修。1965年因塔身严重倾向,经省政府批准被拆。
原白象塔砖木建筑结构,6面7层,高31.3米,底径7.8米塔壁厚2.2米。从立面看,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从平面看,分塔心、外壁、回廊三部分。底层设有副阶,这种设计仿自殿阁建筑的附阶制式,便于登临停歇之用。塔的外围层层挑出木构腰檐,平座,栏杆。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组成三间式,明间辟门或设佛龛,内供佛像。由下而上每层高度依次递减,直径依次收敛,外形挺拔优美。底层一面辟门,内置木梯,逐渐转至七层。远眺观望,一层一景,令人心境怡然。出檐宽大,翼角反翘,风铎声脆,声传十里。从塔内发现21块“崇宁三年(1103年)十月”纪年塔砖,表明从1103年即开始烧制塔砖。
明清民国的修葺:
明嘉靖间“景云化去,峨峨台观孤高;舍利函深,耿耿灵光尚在。星移物换,蛟螭影落画栏摧;雨击风摇,鹳鹜巢空玲索断。若不乘时饬治,顿看指日倾颓。”嘉靖十二年(1533),白塔寺住持成钦率众“片瓦株椽,助整新而复旧;一钱尺帛,务聚少以成多。”进行了第二次修葺。至民国,“奈岁阅教千,朝非一代,冰霜剥蚀,风雨摧残,铃索断兮鸟来,槛木朽兮板堕,瓦飞柱断,云散塔颓。”头陀寺方丈谛闲见状,决定倡导再次修葺。先拿出寺院内多年积累资金,再发动募化,始得顺利动工。他将工程托付给徒弟,时任头陀、仙岩二寺住持僧置培、置寿负责,徒孙了凡、达进配合,并聘请各方有名望的师傅“架木排、购水泥,置砖瓦、惨淡经营,逞鬼神工之技,多方点缀,穷钩心斗角之能,事踵而毕增”。
现白象塔于1999年11月重建的,重建的白象塔的结构规模均据原先出土的一块碑文所记载的内容来修,六角七级,总高度比原先高了二米多。由于其所在位置在温瑞塘河边,2003年当地将“白象塔影”列为“塘河八景”之一。
温州白象塔
更多关于“温州白象塔”等全国古塔建设规模和建筑施工
企业资质,可以登入
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