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花公路,是台湾东海岸的一条省辖公路,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与峭壁山色,是世界著名的景观公路。鲁班乐标小编整合了如下的关于苏花公路的信息。
苏花公路
苏花公路,是台湾东海岸的一条省辖公路,为省道台九线的一段,在日本侵略殖民时期修筑,沿清代之北路为临海道路,1932年5月通车,于战后改名苏花公路,后持续新建隧道并拓宽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为双向通车。北方起点是宜兰县苏澳镇,南方终点是花莲县花莲市,临海道路全长118公里,大致依海岸线修筑,间或蜿蜒进入平坦河口三角洲腹地。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与峭壁山色,为世界著名的景观公路。
实用信息
安全提示
尽管苏花公路是一条著名的景观公路,但台湾东海岸盛产大理石、石灰岩和砂石等工业原苏花公路料,故常在此路上见到砂石车和大货车高速通行,而且沿路不论天候都有可能有落石,机车跟车视野受限时要小心应对。尤其在大雨或台风过后常会出现落石坍方等,所以属于经常需要维修照顾的公路系统。
苏花公路沿岸海底落差急遽下降,加上黑潮海流流速强,不适合亲水活动,已有多起落水者意外记录,需特别留意。
交通信息
大众运输:
可搭国光客运往苏澳宜兰方向。
自行开车:
台北→北宜公路(省道台9线)→礁溪→宜兰→苏澳→苏花公路。
台北→滨海公路(省道台2线)苏澳→苏花公路。
台东→省道台11线→花莲→苏花公路。
主要景点
苏花公路沿途可看海景峭壁,一边是蔚蓝、浩瀚的太平洋,另一边是峭壁悬崖,沿途风光秀丽,沿线景点众多。
清水断崖
最著名的景点是清水断崖,主要界于崇德到和仁之间,约有十数公里。断崖峰顶之清水山海拔2407米,清水断崖之北端台九线168公里处为今日太鲁阁国家公园北界。
清水断崖于日本殖民时期曾经日日新报社读者票选为台湾十二胜之一,在不同时期也与太鲁阁峡列为台湾八景之一。
观音亭
景点还有 “观音亭”等。1984年9月,一块巨大的观音石坠落,入土2.5米,可谓一大奇迹,因地名为观音之缘,故于观音石上刻观世音菩萨一尊,暨兴建观音亭及莲花池各一座。
公路历史
苏花公路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台湾道夏献纶与福建省陆路提督罗大春费时两年开辟"平路一丈,山蹊六尺"为准之路,俾能通行舆马,当时称做“北路”,沿途苏澳-(20)-东澳-(30)-大南澳-(35)-大浊水-(25)-大清水-(35)-得其黎-(10)-新城-(50)-歧莱花莲港-(20)-吴全城-(39)-大巴笼-(22)-周塱社-(22)-秀孤峦水尾。全程总计308里。
北路开通前的交通贸易都靠海路,陆路则仅为东西向的原住民迁徙路线、猎路。北路沿著峭壁开出,相当狭小曲折,但在清朝开山抚蕃的政策下,有其宣扬国威、防堵海寇、移民开垦、获取资源等多重功能;唯此路修筑后仍不时受到原住民侵袭,加上首尾间远、驻防兵勇、维护不易、瘴厉疫病等问题,于完工后不及一年半即移扎驻营,任其废弃。1881年曾有清朝营官何秀林带兵重修,又有1889年刘铭传副将刘朝带再度疏通,但后者部将弁勇等人却不日中伏,所带官兵死伤逾半,在刘铭传大军围剿后原住民虽投降,但实际上清末东澳以南路段可谓已经荒废。
日本殖民期间,曾于沿线设置七个警驻所,多次整修拓宽,1916年开始到1923年完工,路宽12台尺,费时7年,旋因天灾受损。1925年,为了使此路能通行车辆,从苏澳到太鲁阁口间铺设砂砾路面,部份路段铺设两道混凝土供车轮行驶,宽3.56米,太鲁阁口到花莲港间则大幅拓宽,使用砂砾铺路,宽14米。沿线计有大型桥梁9座,隧道14处,全长约120公里,于1932年全线完工通车,称“临海道路”。
战后,此路改称为“苏花公路”,最窄的路面仅有3.5米,弯道的最小半径则仅有15米,相当险峻。1980年代开始逐步拓宽,到1990年才开放双线通车。
苏花公路早年单线通车时期,南下北上车辆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规定放行,从北往南约为东澳、南澳、和平和崇德。此时车队多为日间通行,头车必为公路局之金马号客车,行经断崖路段,车中旅客往往无法看见狭窄道路的边缘,仅见低处海色蓝白,驾驶车行左旋右回,让人惊恐不已,印象无法磨灭。但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北回线通车后,铁路挟著安全、舒适、快速、便宜的优点,使得苏花公路之定期客运路线慢慢走入历史,虽一度有民营客运业者经营台北花莲客运路线,但和70年代海路的花莲轮一样,重要的客货运运输,均已转向铁路,苏花公路则转为以景观公路、采石运矿和区域性交通为主。
以上是鲁班乐标对苏花公路进行的相关性描述,其中包含了一些实用性的信息,和公路历史的介绍。
建筑业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