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整体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缺乏,因此在对农田水利进行水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水资源的平衡调度,有效地减少对其浪费。
关键词:水资源;平衡调度;农田水利;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而且在社会建设和农业水利发展方面也明显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是在具体的农田水利工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这对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是很不利的。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水资源的利用,必须要做好一定的平衡调度工作,从而使其得到合理的应用。
1我国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
1.1水资源现状
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但是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仅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口平均水平的1/10,属于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数量更少,仅占据总体水量的2.5%。
1.2农业水利资源现状
从宏观来看,我国水资源南北差异较大,大部分都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总量达到了全国水资源的82.3%以上,但是这些区域的耕地面积较少,仅有35.9%,造成了水多地少的状态。而在极具粮食增产潜力的黄海流域,耕地面积达到了41.8%,但水资源仅有5.7%。这样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资源的不足和利用不合理。
2水资源的平衡调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的分布上已经呈现出了相当不平衡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南水北调或者其他跨流域调水的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水资源匮乏的情况。将水资源平衡调度模式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不仅将水库中的弃水进行了资源整合,通过引水来加强不同水利工程之间的水源互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灌溉区域缺水的问题,对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3平衡水资源使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3.1生产效益的促进
建设一定的农田水网体系,对于小范围内的农业区域来说,能够有效加强对其内部水系、渠道、水库、塘坝的联通性,实现区域内部的水资源平衡调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区域内部本身所具备的有限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水资源之间的相互补充,最终保证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效果。
3.2社会效益的促进
对于社会效益的促进是建立在生产效益促进的基础上,将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高效种田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民对农作物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帮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3.3生态效益的促进
生态效益的促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基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联通建设,节约灌溉水源,并推进区域内种植结构调整的一种产物。只有大力发展果树的种植、山区的植树种草以及绿化建设,才能够保证林业部门退耕还林成果的稳定性,而且在项目建成之后,还能够将山、水、田、地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青山环绕、山水相依、错落有致的生态型新区,帮助农村区域建设一套完善的“生态旅游带”。
4案例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原本不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和城镇的建设,出现了一定的缺水现象。农田在进行灌溉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般都选择从境外引水进入到农田内,或者是利用水泵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因此,该地区是一个完全具备建设水网共存的农田水利体系的条件,而且在非灌溉的季节还能够向周边的各个沿渠的小型水库及塘坝进行水分的补给。
4.1渠道之间的连通
在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加强区域之间的连同性,将三条主要的干渠进行了连通,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平衡调度,从而达到调控水源使用性的最终目的。而且这样的连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水资源的利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4.2渠道、塘、水库的连通
本项目共建设了3条干渠,39处池塘、水库,为了将这些区域进行连通,就必须要向塘库进行水资源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附近农田的灌溉保证率,而且还可以将地下水回灌,最后有效改善了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通过水渠的联系,将这些农田水网连通之后,还有效地丰富了灌溉区域的功能,实现了最终的旱能灌、涝能排建设,构建了一套调配自如、人水和谐的农田水网体系。
5结语
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结合现状,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平衡调度工作的处理,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有效地保证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走上一条稳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也为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业查询服务
行业知识